外資零部件巨頭圈地正酣
當外資在搶占戰略高地之時,國內的零部件企業還受困于知識產權問題。當國內的零部件行業坐而論道之時,外資卻在一邊悄然發力。“2003年汽車零部件行業年會”上,一個很重要內容是討論一年來外資零部件企業對于國內企業的沖擊。而與此同時,美國德爾福中國技術中心的建設雛形已然顯現。
有業內人士分析,這個技術中心將包含兩大內容:應用技術和基礎研發,而前者對于德爾福在國內業務利潤水平的提升極具戰略意義。
零部件廠商每年面臨著下游強勢整車廠商8%到10%的價格下調壓力,即便是德爾福、博世這樣的企業亦不例外。為此國外很多零部件企業通過研發甚至早期參與整車設計以獲取高額的利潤。德爾福的技術中心此時進入中國不免令人浮想聯翩。
羅蘭·貝格咨詢公司曾做過這樣的調查:國內近70%的零部件供應商相對或明顯缺乏國際競爭力,特別是一些含高技術的關鍵模塊或系統。30%的零部件供應商具有相當的國際競爭力,但多數屬于勞動力密集型和原材料密集型的零部件,如電池、車輪、保險杠等。
對此,富奧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史學忠用了“最頭痛、最鬧心”來形容。當外資在搶占戰略高地之時,國內的企業還受困于知識產權問題,“他們絕大多數只是在引進產品的基礎上進行部分功能性、結構性,以及外形尺寸方面的改裝而已”。
德國汽配醞釀規模轉移
就在德爾福興建技術中心的同時,歐洲的汽配行業也加快了投資的腳步。從浙江省政府傳來消息,德國汽車配件協會目前正在和當地談判,準備將德國的配件生產基地轉移到浙江的蕭山、臺州兩地。
根據資料顯示,德國的零部件供貨商的營業收入約占整個德國汽車產業的1/4。有分析認為,此次德國汽配協會轉移生產基地的目的:一方面是因為國內人力成本的低廉,但更重要的是,國內日益增長的汽車市場。有樂觀的估計認為,到2010年中國汽車工業中家用轎車的年需求量將達到600萬輛。
此前,德國汽配行業的老大羅伯特·博世公司與無錫威孚股份有限公司簽下了一筆總額達6億歐元的投資協議,相當于博世進入中國多年以來的投資總和。它將建設一個擁有56萬臺電控ve泵生產線、70萬套高壓共軌和電控噴油器生產線等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產基地。
國內汽配企業夾縫求生
目前國內汽配行業已面臨的困境:不僅僅是高端技術領域的受制于人,在低端的制造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外整車巨頭落地中國,也面臨著大批國外汽配企業蜂擁而至競爭的壓力
我們現在提出整車企業在國內采購的零部件不低于40%。”中國汽車零部件戰略對策研究課題組的組長陳炳炎這樣表示。
國內零部件企業的困境歸納為三個方面:其一,進口零部件數量猛增,2033年前三個季度零部件進口總額高達50.43億美元,同比增長111%;其二,外商獨資現象增多;其三,汽車配件來華采購雷聲大雨點小。當整車尚有50%的政策底線之時,零部件已經完全處于開放狀態,而國內的零部件企業的實力卻并不樂觀。
目前還只是個開始。”陳炳炎如是提示。在他的課題中,包含了三個層面:政府、行業(主要是協會)、企業。這個課題除了將向政府建言之外,更多的還是要提醒國內企業盡快實現自身提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