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綜合機械化采煤設備(以下簡稱綜采設備)在神華昌漢溝煤礦,經過試點取得了成本低效益好的效果。這是中國工業報記者6月11日從神華集團在鄂爾多斯召開的生產技術經濟交流會上獲得的信息。
與會人員認為,這一由科技部和國資委確定的試點取得成功,表明我國采掘機械制造的質量和技術在一定領域有了突破,對于我國煤礦采掘機械制造產品逐步替代進口具有重要意義。
會上,試點企業昌漢溝煤礦礦長張聚國做了經驗介紹。中國工業報記者同時了解到,雖然國產綜采設備試點取得了成功,但在神華集團內部對使用國產和進口綜采設備還存在分歧。對此,神華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金力表示,國產設備的技術制造水平已今非昔比,使用國產還是進口綜采設備還有待實踐慢慢做出結論。
效能已近國際水平
2007年7月,昌漢溝選用國產采煤機、液壓支架、刮板運輸機等組成的綜采投入試用,使該礦從年產150萬噸/年提升到500萬噸/年。去年產煤614萬噸,實現利潤5834萬元,兩項指標同比大幅提高,提前61天完成全年生產任務。今年繼續使用太礦1800型和上海天地公司1815型采煤機,以及鄭州煤機集團的液壓支架。今年1~5月計劃產煤370萬噸,實際完成404萬噸,超計劃9.1%。特別是今年3月份使用太礦的1800型電牽引采煤機,創日產4.3萬噸和月產100.7萬噸的歷史最高記錄。
6月11日上午,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了昌漢溝煤礦機電科科長靳現平。
據靳現平介紹,為了做好這次試點,昌漢溝煤礦確定了名為“一礦一井一面一千萬噸”的四個一工程,成立了四個一工程領導組。今年4月份,15101工作面使用的太礦采煤機歷經15天的連續工作,創造了當月66萬噸的好成績。這充分說明,只要精心操作和維護,國產綜采也可以創造最高采煤記錄。太礦采煤機于去年10月安裝,11月投產到今年4月結束,6個月共采煤400多萬噸,其中今年3月完成100.7萬噸,創最高記錄。“按3月份產量計算,國產采煤機可以達到年產1000萬噸,接近或達到國外同類機型水平。”靳現平表示。
國產綜采設備為什么會在昌漢溝煤礦創造出新記錄?張聚國認為有幾方面原因:一是針對特定環境,昌漢溝煤礦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員工素質。二是經濟效益可觀,在今年年產要達到1000萬噸的同時,使用一套國產綜采比使用國外設備至少節約數千萬元,維修費用低,備件供應周期短。三是不論國產還是進口設備,管理跟不上、組織不力、隊伍素質低下,都無法實現高產。四是遇到特殊地質條件變化,現有定員力量不足,對千萬噸工作面定員需要不斷探討。
“雖然國產綜采設備在昌漢溝煤礦試點取得了成功,但同國外的先進設備相比仍存在一些質量和技術問題。”靳現平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據記者了解,在神華集團內部,90%的綜采設備是從德國和美國進口的。對于大型礦井,神華在建礦時就強調現代化的礦井要選用世界先進性的裝備。布爾臺煤礦礦長雷亞章介紹說,該礦投資44.84億元,建設生產、洗選和外運綜合布局的特級高產高效現代化礦井,實現綜采自動化切割煤,綜采工作面全部裝備了世界一流的采掘設備。其中一次性建設的2000萬噸/年生產能力礦井,實現了產能全球最大化。
另據榆家梁煤礦礦長杜善周介紹,根據神華集團統一規劃,該礦率先實施綜采自動化開采試驗已取得成功。記者在會場詢問身旁一位與會者:“綜采自動化試驗用的是國產綜采嗎?”他回答說:“不是!是國外進口的。”
應用效益指標衡量設備
在神華集團內部,對使用什么樣的綜采設備存在國外派與國產派兩種觀點。在神華生產經驗交流會結束總結時,王金力就這一問題指出:神華對使用什么樣的設備,至今仍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他們的爭論也很激烈。我們不急于做定論,待實踐慢慢做出結論。他說,要因地制宜選用設備,現在的國產設備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昌漢溝用國產設備實現月產百萬噸就是說明了這一點。
王金力對使用國產設備做了以下四點概括:一是國產設備的技術制造水平已今非昔比,同時品種齊全;二是條件和煤層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機型;三是人的因素很關鍵;四是應當用效益指標衡量設備,國產設備在昌漢溝礦投資少、見效快、效益好。
靳現平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說,目前國外產品的齒輪比國產壽命長,因此國產設備要不斷提高使用的耐磨性。
同時,采煤機行走部分的部件,仍需提高可靠性。他說:“如鏈軸輪,廠家說可保證800萬噸時才更換,但我們心里沒底,在250萬噸時就更換。不是已經壞了,而是怕出問題。”他同時指出,買一套國產綜采設備花費約1.1億元,而進口需要4億~5億元,且國外備件是國產的10倍。
相關報道: 山西著力打造煤機制造業
我國是產煤大國,也是煤炭占能源70%以上消費大國。“十一五”期間,我國要建立13個大型煤炭基地,其中山西占3個;全國大型煤礦的采掘機械化程度達到95%以上,中型煤礦要達到80%以上;安全高效的煤礦要達到380個,其產量占全國總量的45%。這決定了山西的大型采掘機械設備需求要高于全國。
目前,我國這些設備的技術水平還相對落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年產800萬噸以上的大型采掘設備多數依賴進口,大型煤炭集團的采掘設備大多從德國、美國等國進口,而且價格高、維護保養不方便。
二是我國的采掘機械制造水平及能力,還難以滿足千萬噸煤礦生產的需求。國外綜采設備生產能力已達到3000t/n以上,采煤工作面可實現年產1000~2000噸,實現一礦一面、一個采區一條生產線的高效集約化生產,而這些設備基本被德國和美國的一些公司壟斷。
三是采掘機械制造同工程、起重等機械制造相比還比較落后,目前還達不到替代進口或出口。
四是產品結構失衡,一方面市場需求的大型采掘機械設備生產不出來,另一方面低檔的產品及配件產能過剩。目前,我國煤機市場年需約達500億元,但產能已達到1500億元。
有關專家指出,我國煤礦采掘設備制造的差距表現在產品技術標準、設計理論、核心技術、壽命與可靠性、制造工藝及研究等方面。
針對我國煤炭裝備制造的差距及問題,山西對裝備制造業發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有:建設山西新型能源基地和工業基地,首先就是要建設新型裝備制造基地,因為山西經濟轉型的關鍵和難點是振興裝備制造業;“十一五”期間把煤機制造業列入山西的兩大突破之一;山西省政府即將出臺《振興山西裝備制造業實施意見》,每年拿出5億元扶持裝備制造業;山西省政府把太礦及山西煤機制造公司同太重及七大煤礦資產重組,成立太重煤機公司。
另外,國家科技部等部委也全力扶持山西采掘機械制造業的發展,把國家“十一五”千萬噸級綜采設備科研項目落實到太重煤機和太礦。
中國工業報 趙加積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