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升壓力下利潤增速將明顯放緩。雖然今年以來大部分機械制造企業上調了產品價格,但大多數是屬于被動提價,成本上升的負面影響不能夠完全被消化,融資成本上升也導致財務費用增長速度遠高于收入增長,我們認為行業利潤增長放緩的趨勢已基本確立。
我們選擇了供需狀況、提價能力、國際市場份額、盈利水平、產能利用率、國產化率六個指標,完善了機械行業景氣度評價體系,繼續看好景氣度維持的工程機械行業、重型機械及關鍵零部件、存在行業整合機會的航空制造業。
工程機械行業景氣度震蕩上升,是最具長期投資價值的行業。國內需求依然旺盛,下半年增長率會放緩;國際市場份額繼續提高;新產品規模化生產將優化產品結構;毛利率雖然可能小幅下降,但是利潤增長趨勢未改。另外,工程機械上市公司的行業代表性最強,管理水平也優于其它子行業,研發和國產化水平也是機械行業中的佼佼者。
重型機械連續五年保持35%以上的高增長,增長動力來自于下游冶金、水泥、采掘行業的蓬勃發展,擴大生產能力和淘汰落后產能的進程仍在繼續,重型機械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規模化生產趨勢使行業景氣度維持高位。
航空制造業的需求旺盛,大飛機項目將促進技術升級和資源整合。作為戰略發展產業,政府直接投資力度加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飛機得到國家各項政策的大力扶持,未來10-20年是我國航空工業的戰略發展期。一航和二航合并將加快上市公司資產注入進程,并為投資者帶來投資機會。
中國造船行業景氣度拐點出現。雖然中國造船行業的國際市場份額和盈利水平仍將保持高位,但是全球船舶新訂單出現大幅下降,次貸危機對船舶融資的影響不容小視,人民幣升值和鋼材漲價侵蝕利潤。
有別于大眾的認識
1、在過去幾次策略報告中我們依次分析了以下主題:重工業化及產業結構升級打造中國裝備制造業、產業轉移與工業化構筑行業成長大空間、尋求國際定價化解成本壓力,本次策略報告的主題是高成本時代制造業轉型迫在眉睫。報告的第一部分分析了石油危機對美國、日本工業的影響,以及各國采取的轉型措施,雖然歷史不會簡單重現,但卻有相似之處,對中國制造業的轉型有借鑒意義。中國制造業目前進入了高成本時代,正如日本的八十年代,成本壓力將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構筑制造業長期競爭力,本文探討了制造業轉型的路徑:價格策略、延長產業鏈、收購兼并和營銷模式轉型。
2、我們在二季度策略報告中率先提出了“鋼材價格上漲將影響機械行業盈利”的觀點,并下調機械行業投資評級至“中性”,旨在提示投資者行業基本面的變化,并不是對機械行業長期看空。2004-2005年鋼材價格的快速上漲也曾對機械行業造成過沖擊,上市公司股價經歷了一、兩年的低迷,我們預計此次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很難通過小幅提價、調整產品結構完全消化,預計成本壓力將持續到四季度。
3、二季度策略報告中,我們選擇了“供需狀況”、“提價能力”、“國際市場份額”、“盈利水平”、“產能利用率”五個指標來判斷機械行業的景氣度,本次報告增加了“國產化率”這一指標,進一步完善機械行業景氣度評價體系。中國機械制造業能否取得價格主動權和成本控制權,取決于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生產進程,這是制造業轉型的一個標志,這一點韓國制造業的經驗值得借鑒。
一、探索國際制造業轉型之路
歷史不會簡單重現,但卻有相似之處,研究日本、美國在石油危機后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對我們有借鑒意義。回顧各國工業的發展史,工業高速增長會伴隨著成本的上升,石油危機對投資和消費影響明顯。中國目前也進入了高成本時代,正如日本的八十年代,制造業面臨著巨大的成本壓力,但是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將會促進制造業長期競爭力的提升。
1、石油危機對各國工業的影響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1975年)持續3年,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對發達國家經濟影響尤其嚴重,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gdp下降了4.7%;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gdp下降7%;歐洲gdp下降了2.5%。
(1)兩次石油危機對美國工業的影響長達十年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1975年)和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1980年)期間美國經濟出現了“滯脹”,即生產與就業的停滯和通貨膨脹并存,美國的工業生產從1973年12月開始到1982年發展停滯。
美國工業衰退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企業破產數明顯增加,失業率上升到二戰后的最高值;固定資產投資大幅下降,下降幅度超過歷次經濟危機;通貨膨脹加劇,1974年美國的通貨膨脹率達到11.4%。
經濟危機有其必然性。首先,二戰后以航空、電子能、合成材料和計算機為中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50-60年代的工業高增長,而到70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力已明顯減弱,而以微電子技術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還在醞釀之中;其次,二戰期間被抵制的固定資產投資、住宅和耐用消費品需求在戰后得到釋放,到70年代這一推動力開始減弱,1965-1976年美國工業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年增長率為4.4%,而1973-1976年下降到1.9%。
(2)對日本工業的影響劇烈但短暫
進入70年代,日本經濟減速已經開始,高速增長進入末期。導致日本經濟減速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田中內閣的“列島改造計劃”使設備投資迅速增加,通貨膨脹加劇,從而引至一系列緊縮政策的出臺;二是1971年的“尼克松沖擊”和“日元升值沖擊”使以貿易立國的日本遭受挫折;三是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加速了日本的消費物價的上漲,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費和出口。
1973年的“石油危機”給日本的打擊是巨大的,1974年日本的實際增長率下降到-1.4%,為戰后出現的第一次負增長。石油危機帶來投機風潮,物價暴漲,政府不得不采取強有力的金融緊縮政策,雖然控制了物價,卻導致設備投資停滯,經濟增長減速,失業增加。
1975年日本機械制造業、電氣機械器具、輸送機械器具行業的收入增長率分別降到-6%、-6%和-8%,利潤的增長速度下降到-51%、-45%和6.4%。不過收入和利潤率的負增長只持續了1-2年。
2、石油危機后日本產業轉型路徑分析
(1)轉型之一:向資源節約型的“組裝加工”方向發展
石油危機迫使日本改變產業結構。1973年石油危機以后,日本縮小了大量消耗能源的產業,工業化發展的重點從基礎材料型產業向汽車、機械、電子等加工組裝型產業轉移,使整個產業結構向節約能源型、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值型的結構轉變。日本政府發表的《70年代展望》提出產業結構知識集約型設想,把電子計算機、宇航等尖端技術領域為中心的知識密集型產業作為主導性產業發展,這些產業具有耗能少、附加價值高等特點,是擺脫能源制約、切實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而后的幾年,日本的重化學工業比重明顯下降,產業結構向資源節約型的“組裝加工”方向發展。
據日本興業銀行的調查,1973年以后的約10年間,日本實際gdp增長47%,但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只增長了17%,單位gnp的石油消耗量下降了一半。在重工業領域,有色金屬、鋼鐵、化學產業的地位讓位于醫藥、運輸機械和精密機械等產業。因此,盡管1978-1979年爆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石油價格從1978年中期的每桶13美元暴漲到1980-1981年的每桶40美元),但日本經濟所受影響甚小。
(2)轉型之二:技術進步和成本控制
石油危機并沒有擊跨日本制造業,在1980-1985年日本機械產品出口占比明顯提高,從62.7%提高到71.8%。
技術進步和提高效率是重要手段。1979-1984年日本制造業效率增長速度領先于美國二倍(見下表)。石油危機促進日本汽車行業被迫提升產品技術水平,針對尾氣排放限制與汽油價格高漲,日本主要汽車廠都暫時放慢了新車開發的腳步,而集中投入到節油與低污染發動機的研發上。
日元升值和經濟衰退下的成本削減運動。1990年后日本制造企業在日元升值和經濟泡沫破滅后,國內和出口盈利性雙雙出現下滑的趨勢,日本企業正式開始了以設計簡單化為中心的成本削減運動,以降低設計和采購成本,縮短產品開發周期的步伐,90年代后半年盈利開始恢復。
建立緊密的供應商管理體系。強調供應商交貨準時和保證質量,以縮短生產周期,提高存貨周轉率。
(3)全球化時代營銷、生產的本地化
全球化背景下,日本制造業推行營銷本地化和生產本地化以降低成本。
海外市場營銷本地化。1985年以前日本企業海外投資主要是生產型的子公司,而1985年后主要投資銷售型子公司,日本制造業開始擺脫對商社的依賴,自行開展出口業務建立海外營銷網點。
生產本地化。1985年后日元的升值促進海外直接投資,本地化生產可以降低成本。日本跨國公司的出口比率在1985年達到24%后開始回落,日本制造業海外企業的本土化率從1986年的3.2%上升到1990年的6.4%,但是關鍵的零部件的生產依然在本國生產。
3、石油危機對制造業的影響各異
汽車行業:受影響最大
世界汽車業有史以來的兩次衰退,主導因素都是石油危機。石油危機從兩個方面影響汽車銷量,一是石油危機出現,汽車燃油價格上漲,用車成本上升,汽車銷量下降;二是石油危機出現,宏觀經濟減速,消費者信心指數下滑,汽車銷量下降。
電力設備:新型能源裝備受益
新型清潔能源裝備業受益于傳統能源價格的上漲。7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衰退而電力工業迅速增長的勢頭并沒有減弱,發電量與裝機容量之間的比例呈上升趨勢,1970年這一比例為1:2,1975年為1:2.26。新型發電裝備的比例不斷提高,70年代美國電力工業的能源構成以煤為主,80年代核能發電取代了水力發電躍居第二,此階段核能發電的發展速度最快,從1970年的218億度增至1981年的2723億度,增長了12.5倍。
航空制造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盡管航空制造業在70年代規模發展緩慢,但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步伐不斷加快,以波音b-747為代表,更加經濟的大型、遠程飛機被陸續研制出來,傳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