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首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磨球自動化生產設備,在安慶南方實業公司完成。一家民營企業結束了上百年來磨球只能手工生產的歷史。目前,相關技術已通過省技術質量監督部門的檢測;企業也率先在國內制定出第一個相關企業標準。
磨球是冶金礦山、水泥、火力發電等企業粉碎原料的重要部件,全國每年消耗量達120萬噸左右。為結束磨球手工生產史,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國內外許多企業和科研單位都投入大量人力和資金。但是因為無法突破高溫條件下連續生產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研制工作一直沒有取得進展。2006年,在科技部門的支持下,南方實業開始與安徽工程科技學院聯合進行技術攻關。
經過近兩年的努力,他們突破了傳統單一平面的思路,發明出一種多平面立體式鑄球機械化生產線。技術創新擺脫了工業生產中只能在砂模中制作磨球的限制,降低了勞動強度和環境污染程度;同時,新工藝的單位時間產量是傳統手工生產的6倍以上,鐵水利用率由50%提高到94%,而產品使用壽命提高了近2倍。
現在,該工藝已獲12項專利,并被列入國家重點推廣項目。雖然生產線單價高達幾百萬元,但河北承德、遼寧撫順等地的30多家客商紛紛前來考察,一些企業還簽訂了購買合同。
安徽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