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有的企業已經壯烈地退出“戰場”,有的企業還在苦苦堅守,熬過這個“嚴冬”。而更多的企業,則是在期待一場“變法革新”的開場,或許,那才是期待中的突圍之道。 在這個非常時期,汽摩行業的企業家不僅需要信心,更需要的是一種冷靜。
金戈鐵馬,篳路藍縷。改革開放30年來的奮斗,已然將他們送進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商業盛世。
他們中,有廣為人知的“汽車狂人”李書福,有“皮卡王”繆雪中,有錢江摩托的林華中……當然,還有幾千位默默無聞、悶聲發財的汽摩配企業的掌門人。
然而,不知不覺中,一場凄風冷雨在戊子年的春天遽然而至:原材料持續上漲、人民幣升值、勞動成本提高……這些難題集中發難,讓大量多年來習慣于高歌猛進的臺州汽摩配企業遭遇了一個生死命題。
大風起兮云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商場。硝煙彌漫,于是,在這場無聲的博弈中,在這個汽摩配行業里,有了壯士斷腕的悲壯,有了不畏困頓的堅守,更有了逆風而上的搏擊和痛定思痛的求索。
一種逆風飛揚的態勢
7月9日,全市汽摩配行業企業家座談會上,市委書記張鴻銘指出,今年來,我市的工業企業普遍遭遇寒流。然而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市汽摩及零配件產業依然保持了平穩增長的態勢,為臺州制造業撐起一片天。
據市經委提供的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市共生產各類整車7萬余輛,同比增長約10%;我市納入統計口徑的584家規模上汽摩配生產企業共完成產值115.68億元,同比增長17.4%;我市汽車用品企業完成產值31億元,同比增長11%。另外,今年1月-5月,我市的20家摩托車整車生產企業共生產摩托車104.6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13.9%,全市摩托車出口50.32萬輛,計2.38億美元,同比增長了47.8%。
“應該說,今年以來我市的汽摩配行業總體情況良好,繼續保持平穩的增長態勢,顯現了這個行業較為強勁的競爭力和生命力。”面對記者,市經委機械冶金處處長黃林育開口就是這句話。
黃林育分析,這樣的態勢體現于目前這個產業在總量和社會貢獻度上穩居五大產業首位,而且出口形勢較好,國際市場知名度逐步打開,幾大核心企業也逐步走向成熟。
“汽摩配產業不愧為臺州的第一產業,確實撐起了臺州制造業的一片天。”黃林育頗感欣慰地說,“在目前的形勢下,能取得這樣平穩的增長,確實不簡單。政府和企業做了很多應對工作,同時,也說明這個行業已經有了一定的抗風險能力。”
一個寒風里的生死局
無可置疑,這種逆風而上的態勢給了不少人以信心和欣慰。但是,喜中有憂,畢竟,這是個非常的危機時期,抹不去那道傷痕。不少企業面對的,還是一個生死局。
“在目前復雜多變的形勢下,汽摩配行業也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包括要素制約、環保約束、出口政策等,特別是在高油價、高成本、高標準的長期影響下,汽摩配行業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玉環縣汽摩配行業協會會長、浙江金輝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建輝說。
形勢表明,汽摩配行業的暴利時代已經不在,而是進入了微利時代,甚至是保本時代。“臺州汽摩配行業的利潤不會超過15%,而目前生產成本已經提升了30%,特別是一些小企業,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玉環縣汽摩配行業協會秘書長胡士亮直言不諱,“能夠堅持下來的,就是不凡的企業了。”
至今,有的企業已經壯烈地退出“戰場”,有的還在苦苦堅守,熬過這個“嚴冬”。而更多的企業,則是在期待一場“變法革新”的開場,或許,那才是期待中的突圍之道。
在這個非常時期,汽摩配行業的企業家不僅需要信心,更需要的是一種冷靜。冷靜地面對“生死”,冷靜地尋求良方。
一次“變法革新”的開場
7月22日中午,烈日高照,天臺的銀輪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里,一條標語映入記者的眼簾:不接受改變,就接受淘汰。
這條看似平常的標語,迎著山風飄揚,發出“呼呼”的響聲,似乎是一種訴說,似乎也是臺州汽摩配產業今生來世的隱喻。但,這更像是一種突圍的宣言。
改變,在這場博弈中,顯得尤為重要。談及對策,眾多業內人士就說到了“改變”一詞。
“這么多年來,臺州繁榮汽摩配企業已經淘到了第一桶金,但這樣的好事肯定不是永久的,當前的形勢下,眾多積弊已經暴露,行業也到了該整合洗牌的時候。”臺州學院經貿管理學院副院長王呈斌說,“低水平的企業如果不改變,肯定要被淘汰,這就促使其他企業去組合,組合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有新的市場競爭力,這就是個搏擊的過程。”他認為,對于臺州汽摩配行業發展來說,這也是個機遇——做大做強的機遇。臺州汽摩配產業要發展,就必須加快改革創新,促進轉型升級。
變則興,不變則衰。面對當前的困難形勢,臺州汽摩配行業已面臨一場未曾有過的“革新”,必須要大刀闊斧地“改”,要努力去“改”,要改進生產技術、產品和品質,要改變企業的發展戰略、重點和營銷策略,要改革產權制度、企業管理模式和引才留才機制。另外,政府部門也要為企業改善發展環境,落實各項扶持政策,破解要素制約,搭建發展平臺。
當然,在這場轟轟烈烈的“革新”中,有遠見的企業已率先而動,拉開了“革新”大幕。
顧偉明:依靠人才和創新是唯一出路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副總裁
“做最安全、最環保、最節能的好車,讓吉利汽車走遍全世界!”這是7月23日,記者在路橋吉利汽車城內看到的一條最醒目的標語。吉利人豪邁的雄心、應戰的決心,于此顯露無疑。
“貨幣政策更加緊縮、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的不利影響繼續加重,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成本增加、各項法規實施沖擊我們的成本增加,進口及合資品牌汽車價位持續下行,汽車行業正遭遇多頭擠壓,形勢嚴峻。即便如此,倡導自主品牌的吉利汽車卻依舊顯現出強大的競爭力!”吉利控股集團董事、副總裁顧偉明言辭堅定。
這種底氣源自吉利閃亮的業績。統計顯示,吉利控股集團今年1月至5月份實現整車銷售104127輛,同比增長15.44%;實現出口23088輛,同比增長187%;實現銷售收入56億元,同比增長27%;實現利稅近10億元,同比增長20%。吉利在全國33家轎車企業中銷量排名第八,在1.5l以下的經濟型轎車銷量的排名中名列第一。
吉利為何能逆勢而上?顧偉明認為,上半年來,吉利對產品結構進行了調整,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中級經濟型轎車比重從去年的60%增至80%-90%。吉利自主開發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vvt-i發動機、at自動變速器及eps的批量投產,形成市場競爭新優勢以及吉利在俄羅斯、烏克蘭等地建廠實現加工貿易,快速提升海外市場占有率,這些都是吉利突圍成功的關鍵。
“不過,歸根結底,吉利靠的還是人才和創新,這是唯一的出路。”顧偉明說,吉利最終能成為國內自主創新的主力軍,立足于市場,靠的就是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和人才培養工程。
記者了解到,在吉利,創新光榮、創新成才的氛圍十分濃厚。今年來,吉利全面推動了“源動力”員工創新專項活動,通過人的創新動力,提出了一系列新辦法,促成公司在成本、質量、技術、服務、管理等方面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如通過產銷協同會議打通經銷商、工廠、供應商之間的“墻”;如借助全程erp系統,實現用戶資源網、制造資源網、采購資源網的有效對接,實現采購與生產的協同,實現快速響應和零庫存;如采取精簡機構、劃小核算單位和考核內容辦法,不斷挑戰成本的極限等。
顧偉明認為,臺州的汽車產業在當前的背景下,除了自我突圍,政府也應該在產業戰略規劃、營造氛圍、資金上給予支持,形成“政府扶持平臺、平臺服務企業、企業自主創新、創新升級產業”的良性循環,讓臺州汽車產業抬起龍頭。
陳不非:破解難題有妙方
浙江銀輪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占地400多畝的銀輪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正在興建一個2萬多平方米的實驗室。公司總經理陳不非一邊指著前方向記者示意實驗室的位置,一邊笑著說:“這只是公司加大產品科技含量投入的一個例子。”
這個實驗室,投資6000余萬元,建成后將成為全國乃至國際一流水平的散熱系統研究中心,為銀輪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
陳不非告訴記者,在當前形勢下,如何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調整產品結構是應對困境的關鍵之舉。“這樣的形勢,我們其實早有預見,并做了很多準備工作。”銀輪的做法是,變原來生產單個零部件為生產集成系統,這樣可以提高15%的附加值,從而也大大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面對原材料的上漲,銀輪也有自己的招數。公司一邊大力推廣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替代銅等貴重材料,降低成本;一邊積極研究新工藝,采用帶料連續沖,壓縮部分生產工序。這樣一來,不僅減少勞動成本,材料利用率也從89%提高到93%。
在采購方面,銀輪加強整合,變分散采購為集中采購。“原來采購的面鋪得比較廣,現在我們與供應商之間建立的是一種長期的合作,并互相提供技術支持。這也就降低了不少成本。”陳不非說。
為應對匯率變動帶來的損失,銀輪又對市場結構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原本出口和國內各占一半,但隨著人民幣升值,我們把國內的市場增加到了56%,在國際市場上增加對歐洲市場的銷售,相對控制美國市場的供應。”
這些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該公司銷售量增加了31%,利潤約增加35%,出口仍保持17%的增長。在如今各行黯淡的背景下,銀輪發出的光芒顯得特別耀眼。
當然,讓銀輪輕松躲過一劫的也有上市的優勢。去年4月18日,銀輪在深圳上市,當年就融資2.3億元,這筆資金為公司在今年的經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長遠來看,企業應該多研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這才有競爭力。”目前,銀輪正在研究開發工程機械、農業機械的換熱產品等新產品,拓展新的領域,提高抗風險能力。“東方不亮西方亮”,陳不非用這樣一句話生動地概括了銀輪所做的努力。
胡士亮:變勞動密集型為技術密集型
玉環縣汽摩配行業協會秘書長
“總的來說,臺州汽摩配行業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