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一些變化正發生在浙江永嘉的泵閥行業中。
變化源自于國際經濟“大氣候”轉冷———鐵礦石價格瘋漲、人民幣持續升值、勞工成本不斷加碼等一系列外部因素,使得泵閥行業的生產成本大幅增加。
就在一些企業主眉頭緊鎖、暗自叫苦的時候,另一些企業則積極應對,把危機看作是企業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產品結構,提升管理水平的一次難得的“練兵”機會。
利潤空間緊緊被“夾”
從去年下半年至今,隨著國際鐵礦石采購價格的不斷攀升,僅僅半年工夫,泵閥主要原材料鑄鋼件的價位即由去年年底 7000元/噸飆升至目前1萬元/噸左右。而這之前,鑄鋼件從2001年5000元/噸升至 2007年7000元/噸,花了6年左右的時間。
與愈演愈烈的原材料漲價風潮相呼應的是,美元加速疲軟帶來的匯率波動,逼得泵閥出口企業不得不費更多的“口舌”,去說服國外客商接受他們有限的提價請求,個別企業甚至不惜無利可圖也要保全業已拓展出來的國際市場。這讓原本打算今年在國際市場上有更大作為的永嘉泵閥行業,頗受挫折。
一頭是上游材料的漲價,一頭是下游銷售環節的不確定性,恰似夾心餅干,不斷擠壓著泵閥生產企業的利潤空間。
據永嘉縣泵閥工業協會的調查統計顯示,今年前5個月,該縣泵閥總出口雖然仍增長25%,但與去年同期的增速相比下滑了20個百分點。
由內而外積蓄熱能
“當稍帶寒意的大氣候來臨時,消極哀嘆無濟于事,企業應積極應對。”浙江超達閥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漢洲認為,只有加緊練好內功
,待到經濟回暖時,企業才能由內而外搶先發力。
眾所周知,鑄件品質對泵閥產品的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永嘉鑄造環節的薄弱已成為阻礙泵閥行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目前,永嘉鑄造企業共有100余家,年總產值約10億元,而閥門制造行業總產值在90億~100億元之間,現有鑄造企業只能滿足閥門企業鑄件需求總量的1/4~1/3。量少且不精,高端鑄件更是緊缺。
最近,浙江浙東高中壓閥門有限公司剛剛獲準成為全球最大旋塞閥生產商 gall& cassina公司唯一指定合作伙伴。董事長潘秀仁興奮之余有了新的盤算———自己投資建設一個鑄件廠。
超達公司和伯特利公司則更早意識到了這一點,已投資建立了上檔次的鑄鋼企業。“三年前,我們的外貿單子還是清一色的貼牌生產,目前已經是自主品牌和貼牌平分秋色了,這與我們的鑄件廠能持續供給高品質鑄件是分不開的。”王漢洲表示,自主品牌在握,不僅提升了利潤空間,在與外商談判時也更容易要價,自然規避了不少風險。今年前5月,在全行業外貿增幅普遍下滑的情況下,超達公司的出口則穩穩上升。
雖然近年來的迅猛發展,令永嘉泵閥業聲名遠播,并獲得了“中國泵閥之鄉”的美譽,然而,永嘉縣泵閥工業協會會長葉際宣表示:“放眼國際市場,永嘉泵閥的水平才勉強夠得上中等。”
怎樣才能與全球勁敵“扳手力”呢?近期,無論是協會的例會,還是龍頭企業的私下聚首,大家熱議的都是這一話題,并最終達成共識:只有不斷搶筑高地,才能掌握話語權。
“雖然高端領域在整個市場板塊里僅占非常有限的份額,但如果占有它,無疑將為永嘉泵閥行業積蓄起足夠的‘能量’。它不僅能讓永嘉的泵閥業抵御住市場寒流的侵襲,也可為其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葉際宣說。
于是,他們將目光落在了長期以來被國外技術所主導的“核電閥門”這一高端領域。業內人士預計,今后5~6年內,我國將迎來核電建設的高峰期,機不可失。今年,永嘉縣泵閥工業協會向國家發改委、重大裝備辦和通用機械工業協會申請“中國泵閥之鄉核電閥門重大項目”,擬將國家級的核電閥門研究中心落戶永嘉甌北,并計劃借此提升永嘉泵閥的整體實力和水平。
在這方面,環球閥門公司、羅浮集團已經先行一步。去年,羅浮集團就已經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核電二級的準入資格,近期正就一些國家準入資格上的變化作出相應調整。
“不論是‘申請’還是‘調整’,都迫使我們必須深入細致地進行管理流程與生產流程再造。”羅浮集團董事長葛臣信表示。相對不少企業的經營不景氣,羅浮集團今年受到外部的影響相對較小。葛臣信認為,這正是由于企業擁有了能量“蓄水池”,其帶來的溢出效應已經顯現。
把風險當作一次考驗
不論是羅浮集團申請國家“核電二級”生產準入證,還是協會帶頭爭取國家核電閥門重大項目,亦或是超達公司自建高檔次鑄鋼企業,均是永嘉泵閥企業應對危機之舉。
其實,不少中小企業都或多或少地預感到了風險的來臨,當真正面對時,不少企業也能擺正心態、從容應對。良精集團閥門有限公司余董事長把當前的困難期看作是一個理性的調整期:“給以往粗放的增長適時地降溫,其實更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浙江方正閥門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方存正從自身反省,對以往透支勞工、透支資源、透支環境的盲目發展方式來了一次全盤否定。他高薪聘請日本專家給企業把脈,虛心聽取意見,保持清醒頭腦。
大眾閥門集團則把眼下的困難當作對多年來企業推行精細化管理的一次檢驗。成績是喜人的,今年前5個月,大眾公司即實現了去年全年2000萬元的外貿出口額。
業內專家指出,宏觀大環境就猶如全球氣候,當氣候變化時,企業能做的就是及時監測,及早預防,練好內功,積蓄能量,而不應僅僅是抱怨,否則會陷入更大的被動。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