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的股票因為大中華區的營收大幅下降而遭受重創。a股市場上,一批蘋果概念股也受到了沖擊。這些處于蘋果供應鏈上的中國企業,主要為蘋果提供產品和服務,共同組成了產業集群與共同體。
蘋果公司在中國銷售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是zui新的蘋果產品沒有明顯的技術創新,但是價格卻高了很多。相比較之下,中國同行的產品性價比更高。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國產手機的市場份額在持續增長,并且正在將這種優勢復制到別的市場。
創新能力的喪失是巨頭們的噩夢,比如在傳統手機時代的諾基亞、摩托羅拉等跨國公司,由于路徑依賴而錯失智能手機時代,至少在手機領域轟然倒塌。而在這些企業供應鏈上的其他企業也多數慘遭淘汰,其中一些在中國。
在過去的十幾年里,中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產業集群,尤其是在電子領域。這與中國成為全球制造中心是分不開的。先是跨國公司在中國成立組裝工廠,然后中國品牌也參與競爭,構成全球zui大的電子產業集群,尤其是在中國涌現了一批零部件民營企業,基本形成了全產業鏈,除了眾所周知的半導體領域。
我們梳理歷史會發現一些現象。首先,在傳統手機時代,主導中國市場的是外資品牌,包括諾基亞、摩托羅拉、索愛、西門子等企業都在京津冀地區設有巨大的工廠,但是,這些企業并沒能培育出中國本土的供應鏈企業,現在京津冀地區也幾乎沒有電子產業集群。同樣,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家電業在青島、河南等地比較發達,但這些地區也沒有出現產業集群。
現在,中國智能手機、家電等產業集群主要在珠三角與長三角。其中本土智能手機企業已經近乎占領國內市場并在國際市場攻城略地。珠三角成為中國家電、智能手機的產業中心,形成了具有全球優勢的供應鏈體系。
這些現象可能意味著,外資企業主要是想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進行低成本組裝并占領更多中國市場。由于跨國公司的零部件標準較高,中國本土初生企業難以參與。此外,地方政府著眼于招商引資的規模,而不是發展產業。政府主導下以優惠條件吸引跨國公司進入是政績,但不會去促進供應鏈中民營企業的建立與發展,這在京津冀地區相對明顯的。
但是,中國本土品牌企業會優先扶持本土的供應鏈企業,因為本土企業在初期技術水平不高,并且更關注成本,因此會在周邊產生一批本土供應鏈企業提供產品和服務,從而形成共生關系,逐步成長為產業集群。其中的一些供應鏈企業會在逐步積累技術以及不斷創新的基礎上參與到國際品牌的供應鏈,并反過來支持中國品牌的產品進步,形成良性循環。
在汽車行業并未重現這一幕,中國企業在汽車行業全球供應鏈體系中并不具有任何的優勢。這是因為跨國汽車公司都有自己傳統的穩固的供應鏈企業,尤其是日本企業供應鏈系統基本不對外開放,中國汽車零部件也沒有核心技術參與歐美汽車供應鏈的競爭。
產生與電子行業不同結果的原因是中國汽車企業大都屬于國有,他們沒有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因此,生產要求相對較低,也就沒有向本土供應鏈企業傳遞技術標準的壓力,而缺乏高質量的零部件供應也反過來限制了國內企業的進步。
可以看出,產生產業集群并且不斷進步的源頭在于擁有一些勇于進取的本土組裝企業,它們參與國內外競爭會將壓力傳遞給供應鏈領域,從而形成產業共同發展和進步的結果。
因此,我國需要產生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在電子、汽車等領域,由它們為國內供應鏈企業提供機會并共同進步,zui終產生更多的“隱形冠軍”,才會讓中國經濟保持長久的競爭力。這是因為,組裝企業存在巨大的競爭風險,但零部件、原材料等領域可以因技術優勢而在全球供應鏈中立于不敗之地。這可以從日本的發展中得出經驗與教訓,雖然日本家電、手機等企業日益衰敗,但日本企業在設備、零部件和原材料等領域依然保持強大優勢。
現在,中國數十個城市都在招商引資搞半導體,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現象。我們必須吸取一個教訓,中國政府需要制定產業規劃,但地方政府不應主導產業發展,發展動力應該源自市場。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