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諸多中小機床企業的發展異常迅猛;與此同時,這個崛起的群體也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機床行業傳統的發展軌跡。
上世紀80年代,“數字制造”被引入中國。90年代,國內的數控機床及數控系統的生產具有了相當的規模,數控機床成為機械制造業的主流裝備。而進入新世紀,大量數控機床及數控系統進口,中國在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床消費國的同時,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數控機床進口國,國內的數控機床產業面臨嚴峻的挑戰。
挑戰亦是機遇。中國數控機床行業開始快速發展。國內知名機床工具企業捷報頻傳,超重型機床、高精度機床、特種加工機床、鍛壓設備等,與日、德、意、美等國的差距正在縮小;與此同時,諸多中小機床工具企業也開始異常迅猛的崛起。
業內專家認為,這個迅速崛起的群體正在悄悄地、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機床行業傳統的發展軌跡。因為,相對于大型機床集團,中小機床工具企業有著更為靈活的管理體制、準確的市場定位,而且,從技術的角度講,這些中小機床工具企業更傾向于深入服務某一領域,從而在專業化方面不斷取得進展。
誕生于新世紀的廣州市敏嘉制造技術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年輕的制造商。它從默默無聞,到聲名鶴起,不過短短七年時間。
這是一個在中國機床行業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成功典范,也是一個懂機床的人和一個不懂機床的人結合在一起的創業傳奇。
一見如故——
一個醫生和一個高級工程師攜手走在一起,自此,敏嘉制造開始起步。
何永標是敏嘉公司的董事長,在公司大家都叫他“標哥”。他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他是地道的番禺人,學的是醫學,畢業之后從醫有十年之久。1990年,他辭職下海,開始做生意。很多人對他的選擇不理解,其實原因并不復雜。他已經有了一個女兒,還希望再有個兒子,只能丟掉鐵飯碗,與自家兄弟一起經營“兄弟電聲音響有限公司”。
趙虎是敏嘉公司的總經理,祖籍陜西,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制造工藝及設備專業。1985年畢業后分配到陜西寶雞機床廠,從事數控機床的設計工作。1992年受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激勵南下廣東,在廣州番禺一家生產機床的企業工作,任研究所所長、總工程師,后來又先后在同屬一個集團的鋼管公司和電梯公司工作,任廠長、總經理等職,2001年初,趙虎離開工作了九年的企業,在家“待業”。
一次偶然的機會,何永標與趙虎相遇了。“我們一見如故。趙虎是有思想、有謀略的人,為人坦誠”,何永標回憶當時的情景。趙虎也同樣欣賞何永標的為人, “標哥的人很好,一是對人的信任,二是樂觀”。初次見面,大家十分投緣,決定成立一間高新技術方向的機械制造業公司,但到底怎么做,兩人心里還沒有準確的定位,能確定就是搞技術,向高新技術方向發展,立足于制造業。所以就給公司起了個“敏嘉制造技術”的名字。何永標解釋說,“‘敏’就是‘敏捷’,有‘快’和‘新’的意思;‘嘉’就是‘好’。‘敏嘉’就是又快又新又好。”
2001年4月11日,廣州市敏嘉制造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注冊成立,注冊資本138萬元。自此,他們攜手走在一起,敏嘉制造開始起步。
成立公司的時候,并沒有確定搞什么項目,有點像“先結婚后戀愛”。由于趙虎剛剛從一家電梯公司總經理的職務上離開,所以明確不搞電梯,他認為這是職業道德的問題。
同年4月19日,恰逢第七屆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在北京召開,因為成立公司后要找項目,趙虎對機床行業比較熟悉,就決定先到這個展會上看看,了解一下行情。對何永標而言,北京之行是一次全新體驗。“這之前,恐怕標哥都沒有見過機床,也不知道機床是干什么的”,趙虎說。
北京展會結束,趙虎又帶著何永標參觀了幾家機床廠,兩人的思想漸漸統一起來。機械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機械工業的發達與否,是衡量一國工業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機床工業又是機械工業的基礎,它匯集了精密機械、計算機、通訊、液壓氣動、光電等多學科技術,具有高效率、高精度、高自動化和高柔性的特點,是當代機械制造業的基礎和核心。發展數控機床,是國家工業化道路上的必然選擇。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國防軍工、家電制造、交通設備制造都需要大量的數控機床。
第一次認識,就注冊了一個公司;一次外出考察,就選定了公司的業務方向。一切的一切,似乎都不合常理,而所有這一切,又實實在在的發生了。或許世間的事情本來就沒有那么復雜,人與人的合作,只要心是通的,一切都會變得簡單。如何永標所說,趙虎是機床方面的專家,他說行的事情,我就相信一定能行。也如趙虎所言,一個對機床一無所知的人,敢在機床上投資,基于這種信任,就一定要把事情做好。
自此,他們攜手走在一起,敏嘉制造開始起步。
創新路線——
當時有兩條路線擺在敏嘉的面前:是把普通機床改成簡易數控機床,還是設計全新理念的數控機床。
當時大家公認只有大企業才能生產機床,一個新成立的小企業,怎么搞機床?這是新成立的敏嘉公司必須面對的問題,當時有兩條路線擺在敏嘉的面前──
一是 “短平快”的方式,即從其他廠買幾臺普通車床,把它改成簡易數控車床,這種方式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企業馬上就會有經濟效益。但是市面上這樣的機床已經太多了,再說拿別人的機床改數控機床,大廠的暢銷產品不會賣給你,能買到的質量能不能保證心里也沒有底。
二是走高端路線,自主研發產品,與進口產品競爭。
這條路也不好走!敏嘉既沒有產品圖紙,也沒有廠房和生產設備,更沒有品牌。即使生產出來了高檔產品,客戶能相信你的產品嗎?如果開發出來的產品市場不認可,企業倒閉了怎么辦?開發產品,要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能挺過去嗎??
經過多次反復討論,敏嘉還是決定走第二條路。
路線問題已經解決,趙虎找了幾個工程師就開始研發新產品了。先租了一套住宅單元,這里不僅是辦公場所,三個工程師也住在這里,吃飯也在這里。7月份拿出設計圖,國慶節前完成了外協件的加工,到11月中旬,新產品就在新租的700平方米的廠房里試制成功了。
“第一臺樣機是一臺車銑復合中心,剛剛出爐就送到了廣州參加機床展覽會。好事多磨,在這臺產品即將運往展會的時候,剛畢業才幾個月的電氣技術員,不小心造成電氣短路,把數控系統給搞壞了,第二天展會就要開幕,可把人給急壞了。好在西門子公司積極配合,當天指定航班從北京空運了一個系統,在展會現場換上了新的系統,按時參展了。通過展覽會認識了一些使用高檔機床的用戶。”
為了增強產品的適應面,他們采用了模塊化的設計理念,第一次就試制出了的三款產品:數控車床、雙主軸數控車床、車銑中心。
由于產品設計理念特殊,性價比高,第一批試制的三臺產品在春節前后相繼銷售出去。后來就逐步增大批量,五臺、十臺、二十臺,這樣接下去做,到2002年年底,大概賣了三四十臺。
在產品研發的一年中間,敏嘉公司沒有任何收入,只有支出,趙虎的壓力很大,何永標總是安慰他,“不著急,三年不賺錢都沒關系”。好在趕上了好時機,加上產品對路,質量好、性價比高,產品銷售一直穩步提升,敏嘉公司2002年就實現盈利。
在趙虎看來,敏嘉之所以開局順利,關鍵是產品定位準確,即走高端路線、自主研發、敢為人先。在公司銷售的前十臺產品中,大多數產品是車銑中心和雙主軸數控車床。這里兩種產品都屬于填補市場空白的產品,都沒有競爭對手。
車銑中心屬于復合加工機床,可以在一臺機床上實現一次裝夾完成車、銑、鉆等多種加工工藝,是機械加工技術的一場革命。敏嘉公司是中國最早生產車銑中心的廠家之一,由于產品設計理念先進,成本控制得好,產品的價格不到國內其他廠家的一半,即使這樣的價錢,敏嘉還有很好的利潤空間。
雙主軸數控車床,可以同時加工兩個工件,加工效率提高1倍,機床的價格只是比單主軸數控車床多50%,可以節約人工、電費和場地。
如果剛開始選擇走低端路線,生產和別人相似的產品,只能選擇低價競爭,很難快速實現原始積累,也不可能樹立“敏嘉是生產高端產品的企業”的品牌形象。
以專謀強──
就整體資金和技術實力而言,敏嘉比不過超級大企業。不能“以大為強”,就要“以專謀強,求專求精”。
在中國機床行業里,敏嘉屬“晚字輩”,資金實力、營銷網絡、品牌影響力與國內的許多大型機床企業沒法比。對此,敏嘉的掌門人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但與此同時,他們對自己的優勢也深信不疑。趙虎說,“中國機床行業的巨頭,大多是大而全,‘以大為強’。敏嘉是一個成立不久的民營企業,資本不能與國營大廠相比。但大與小,強與弱,不能一概而論。大不一定必然強,小也不一定必然弱。就整體資金和技術實力而言,敏嘉比不過超級大企業。但就在一項專業技術、一種產品上投入的資金和人才而言,敏嘉并不輸給他們。敏嘉選擇的是‘以專謀強’的發展道路。”
趙虎強調,從國外的經驗看,“以專謀強”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國外生產專用高檔數控機床的公司都不大,瑞士是個700萬人口的小國,卻是世界機床生產大國,它的人均機床出口創匯近30年來穩居世界第一。瑞士的萊斯豪斯機床公司是一家僅有幾百人的中型企業,它生產的精密螺紋磨床、精密磨齒機、售價世界最高,但卻一直供不應求。其中的奧秘,就是把一項技術做到最好,做單打冠軍。
“以專謀強”就必須一切以滿足客戶的需求為導向。趙虎認為,客戶的需求各種各樣,敏嘉的任務就是要千方百計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為此,敏嘉的技術文件中沒有標準配置的產品,客戶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生產基本做到了零庫存。這給技術研發、生產流程和售后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正是因為滿足了客戶的個性需要,敏嘉才有了市場,有了生存的空間。趙虎說,“這正是敏嘉的競爭優勢。個性化服務,小批量生產,行業巨頭不容易做到,他們的船體太大,不好調頭,在這樣的領域,敏嘉卻大有用武之地。”
“以專謀強”就必須“<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