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又一臺打著“中國制造”旗號的振中md型多功能鉆孔機漂洋過海,出口到日本。作為我國樁工機械行業中生產振動打樁機規格最多、品種最齊、功能最大的骨干企業,浙江振中工程機械有限公司20多年來發展迅猛,從一家庭作坊迅速成長為國內老大,從只賺人民幣,到日元法郎通吃。如今,它憑著高端技術優質產品,屹立在世界樁機業的最前端。
對企業發展的奧秘,公司董事長、黨支部書記曹光夏不假思索地亮出了其引以為豪的“紅牌”——建設全省第一個非公企業黨支部,為浙江民企黨建史上寫下開篇一筆。“黨支部是企業的主心骨,她總能在企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把好方向掌好舵。”曹光夏說。
建支部為企業尋頂“紅帽子”
振中建立黨支部的初衷很簡單。“為了早點聽到到黨中央的聲音,在黨的領導下發展企業。”曹光夏說。原來,自1983年曹氏兄弟組建振中企業以后,由于產品銷售對路,幾年后企業就頗具規模。曹氏兄弟從內心中真正感受到黨的偉大,也發自內心感謝黨的改革開放好政策,但于其父輩及家庭在過去多次的政治運動中受到過沖擊,在他們兄弟中總有人擔心企業的發展方向與黨的政策方針不一致,從而就產生一種強烈的愿望,就是渴望與黨中央拉近距離,能及時地聽到黨的聲音。
同時,在那個紅色年代,好多人總是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民營企業。一些客戶上門了,對產品也很滿意,但總猶豫不決:這個個人老板會坑我嗎?這給當時的曹氏兄弟猶如當頭一棒。于是,在當時很多民企業忙著拉客戶賺錢、國企在搞“黨委領導”向“廠長負責制”轉變的時代,曹氏兄弟卻忙著給企業找頂“紅帽子”。因為,他們深知建立黨組織有利于提高企業政治地位,能有效提高企業的知名度,是企業的一筆無形寶貴資產。
1987年初,工廠向當時的城關鎮工辦、鎮委遞交了建立黨支部的申請報告,并立即得到了當時城關鎮工辦、鎮委領導的支持,申請報告轉送到了瑞安縣委、溫州市委,最后溫州市委同意了振中廠建立黨支部的申請,1987年9月原瑞安城關鎮黨委對振中企業建立黨支部的報告作了批復,企業主要創始人曹光夏被任命為黨支部書記。
好支部為企業發展“把好舵”
有了黨支部后,能及時聽到黨的方針政策,和客戶的關系更密切了,企業的發展也更快了,這些都在曹氏兄弟的預料之中。但讓曹光夏收獲更大的則是,在黨員的先鋒模范下,公司上下扭成了一股繩,凝聚力、戰斗力明顯增強。黨支部成了企業的主心骨,在企業面臨重大抉擇時,她的建議總能為企業發展指明方向,就像“指明燈”一樣,照亮了企業的發展。
1995年,公司準備與日本建調株式會社共同開發當時國際上最為先進的dzj (ep)系列偏心力矩振動樁錘,當時公司領導層存在不同的看法,難以決策。就在這個時候,公司黨支部召集黨員技術骨干進了討論,集思廣益,在充分分析利弊的基礎上,果斷向董事會提議與日方合作開發。正是這次黨支部在關鍵時刻參謀獻策,公司成功地與日方簽訂了長期技術合作協議,不僅獲得了先進的技術,同時也增強了自身的研發能力,實現了產品從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轉型。合作以后,公司當年凈增銷售額1000萬元,后又成為瑞安市首家成立省級高新技術研發中心的企業。
目前,公司黨支部共有黨員18名。在振中公司,每名黨員都是一面旗幟。哪里是關鍵,那里就有黨員;哪里有黨員,那里生產就安全。公司推行iso9000標準期間,當時正處于時間緊、任務重的緊急形勢之下,技術開發部經理忻尚義,以一名老黨員強烈的責任心,嚴謹的工作作風,過硬的業務能力,加班加點1個月,按時完成了這項艱巨任務。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影響企業發展,青年黨員、供銷部經理謝作榮主動提出將出口機型轉向國內市場,這個兩條腿走路的建議得到黨支部、公司領導肯定并實施后,公司當年的效益不減反增。
正是由于黨組織、黨員在公司發展的關鍵時刻發揮了導向、幫助作用,才使振中公司在發展的十字路口,不迷失前進的方向。現在,每逢公司做出重大決策時,黨支部都會召開會議進行討論和研究,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公司還特別規定,讓黨支部副書記也列席參加董事會,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
新聞鏈接:
目前,瑞安市共有非公企業5193家,職工261822人,其中規模以上企業809家,建立黨委2家,黨總支1家,黨支部677家,黨員5237名,入黨積極分子969名。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