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7日,振華港機(600320.sh)發布對外重大合同公告稱,“近日,我公司與西班牙arborec desarrollos sociedad anonima簽訂一臺淺水鋪管兼4000t全回轉浮式起重多用途船供貨合同,總金額約為20億元人民幣。”
這筆來自海上重工設備的訂單對振華港機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與振華港機傳統主業港口機械一臺動輒幾千萬乃至上億元的價格相比,海上工程機械高達幾十億的訂單,每筆訂單都意義重大。”振華港機證券法律部總經理李敏對本報記者表示。
一些相關的研究資料顯示,與振華港機的傳統主業港口機械的全球市場規模不過幾十億美元相比,海上重工業務有500億美元以上的容量,無疑對振華港機具有相當的吸引力。
傳統主業之惑
振華港機在全球集裝箱起重機領域的地位已難撼動。據英國權威雜志《word cargo news》第15次年度調查發現,2007年以來12月全球橋吊的訂單數達到了389臺,其中振華拿到了304臺;2008年交付的橋吊數量達到了310臺,其中振華交付了241臺,占到市場份額的77%。
“在手訂單量同比增長在20%以上,從我們跟蹤的訂單來看景氣度上無很大變化。”李敏說。盡管如此,振華港機的半年報顯示,其集裝箱起重機主營業務收入達到87.8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只有5.42%,而主營業務利潤僅增加0.67個百分點。
很明顯,振華港機的傳統主營業務無論市場占有率還是利潤增長上都達到了極致,繼續上行空間不大。
“由于港口設備方面無論是市場占有率還是產能方面的上升空間有限,且毛利率低,因此對于整合后的振華港機來說,能否成功轉型是影響業績的關鍵。”平安證券機械行業分析師王合緒認為。
而大股東顯然也看到了這一問題,正加快對振華的資產注入、消除同業競爭。
五個月前,停牌數日的振華港機發布公告稱,公司擬通過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購買母公司中交股份擁有的上海港機100%股權及江天實業60%股權。按購買資產的初步預估值20億元測算,本次預計發行1.12億股,發行價格17.78元/股。
9月5日,振華港機披露修改后的定向增發方案。修改后的方案,只調高了定向增發股份總數量,而發行價格仍然維持不變。而此前一天,振華港機的收盤價僅為9.97元。也就是說,上市公司大股東要以每股高出二級市場價格78%的溢價完成定向增發。
上海港機與振華港機業務很類似,港口集裝箱起重機制造是其主要業務。上海港機集裝箱起重機主要銷往國內,而振華主要銷往國外,國內業務與上海港機存在競爭。“兩家企業合并后振華港機將基本壟斷了國內集裝箱起重機市場,價格談判能力進一步增強,協同效應顯而易見。”海通證券機械行業首席分析師葉志剛對本報記者分析。上海港機在長興島擁有670米的海岸線、700多畝的作業場地,可緩解振華港機擴展業務的場地瓶頸問題。
但是振華港機的“野心”還并不只限于此。李敏稱,幾年前振華港機就開始關注海上重型設備市場,2002年董事會和股東大會上則提出了改變單一發展模式的思路。“原來我們只是認為這個市場會不錯,沒想到近兩年石油會這么熱。”李敏稱。
新業務成型
巨型浮吊是開采海上油氣田不可缺少的裝備,振華港機近半年來已先后簽署了6艘浮吊訂單,目前正在洽談的還有1艘1.1萬噸和1艘2.8萬噸浮吊。
去年,振華港機生產了亞洲第一的4000噸全回轉浮吊“南海一號”并在起吊宋朝沉船中大顯身手,在其試吊過程中,創造了8100噸的吊重記錄。“藍鯨號”的誕生引起了迫切需要海上重型浮吊的世界海工界的極大關注。
“與集裝箱起重機以銷定產的銷售模式不同,對于海上重型設備我們采取的模式有些不一樣,可以先自行設計、制造,再尋求和等待買家。”李敏解釋稱。
“開拓新市場,重點為開采油氣田所需的海上重型裝備市場。抓好五項核心技術:一是平地造船;二是動力定位;三是深水鋪管;四是巨型錨絞機;五是全回轉浮吊。”總裁管彤賢則在工作報告中指出。
“總裁管彤賢已明確提出,2008年確保完成產值250億元,以后每年增長至少50億元,而增長的部分主要倚重海上重工業務。”李敏表示。
振華港機提出這樣的目標并不是沒有依據的。來自一些國外的研究報告顯示,2008年—2012年,需要安裝和拆除的海上石油平臺就數量驚人,僅需要拆除的平臺就達近200個。
“進軍海上重工業務的決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符合我們‘以鋼為綱’的主旨。實際上海上工程業務與我們傳統的業務是相通的,而且在人才和技術上也有優勢,比如現在的總工程師符敦鑒就是國內最早全回轉75噸浮吊的設計者。”李敏表示。
“我認為三年之內振華的海上工程業務可以趕超集裝箱起重機,再造第二個港機,海上工程的訂單都比較大,至少在10億元之上。訂意的快速增長估計會在明年出現。”王合緒表示。
而葉志剛則認為,振華港機海上重型追蹤訂單頗多,市場等待契機。振華港機的新業務海上重工目前正處于市場培育期,長期來看,其將穩定在18%-20%左右。周期性相比公司傳統的港口集裝箱起重機業務來說并不明顯,今年下半年海上重工業務收入預計會達5億-6億元。
朱宗文 21世紀經濟報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