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界對諸暨的認識里,紹興西南部的這片土地近年來始終保持著令人艷羨的經濟活力。
當“產業冬天”的風暴刮過,諸暨經濟指標全線飄紅的格局依然。
諸暨經濟的活力,從根本上說來自企業。當一些地方企業出現茫然情緒時,諸暨企業在干什么?該市不同行業、不同大小的企業正在尋找的利潤通路,也許能提供一點相關的啟示和借鑒。
危機感與多元化
不久前,富潤集團董事局主席趙林中帶了50多名企業中層前往雙雙集團。
這是趙林中今年第三次探訪諸暨草塔鎮的這家企業,“雙雙”是諸暨的襪子龍頭企業之一。
趙第一次赴“雙雙”,滿眼都是襪子車間;第二次,工廠一樓已成制冷設備車間;第三次,趙和他的手下們一道向這家企業探詢一個問題:“企業轉型速度為什么這么快?”
“雙雙”的制冷項目今年1月采購設備,投資7000萬元,全年預計銷售約1億元。1999年創辦的“雙雙”,在此之前一直在紡織領域謀求發展。
從襪子制造入手,到投資紡織用絲,大量的海外貿易訂單,曾是“雙雙”的利潤源頭。對襪子工藝的有效改進和生產成本的綜合控制,讓“雙雙”迅速崛起成為當地襪業集群中的龍頭,企業去年銷售額達8.08億元。
兩年前,和諸多紡織企業一樣,“雙雙”預見到廉價的紡織品出口并非企業長久之計,企業由此萌生危機感。面對危機,不同企業有不同答案:或激流勇退,或在原有的利潤區苦苦博弈,或開辟一條新路。
在詳細的市場調研后,“雙雙”決定實行企業多元化戰略。多元化,對于類似“雙雙”這樣傳統產業出身的企業而言,優勢有二:一是資金積累優勢;二是多年的工廠管理經驗。當然,國內企業同樣不乏身陷多元化泥潭的先例。
“雙雙”選擇進入的是資金、技術密集的制冷設備行業中的風機生產,與一般的民用風機不同,“雙雙”的風機專供鐵道部的地鐵和動車組。在此之前,這一領域的4家供應商為清一色的國企,不存在其它傳統行業的過度競爭局面。
預計年產值5億元以上的整個制冷設備項目,只是“雙雙”多元化的第一步。該集團副總王建行表示,對于握有現金流的企業來說,現在正是遍地黃金的季節,目前他們正在考慮投資制造環保節能產品。
掌握渠道與資源管理
與“雙雙”一樣,“新興針織”同樣也是諸暨一家傳統制造業企業。
上世紀80年代初,公司創始人傅月英從幾臺腳踏縫紉機開始創業,歷經20多年時間,“新興針織”已成為諸暨當地最為著名的成衣出口企業之一。
傅月英表示,面對美國金融危機與勞動力、原材料漲價等形勢,企業生存壓力與社會責任感一樣大。“光為我配套的企業就有五六十家,涉及到數千名職工的生存問題。”
傅坦言,紡織業現在處于養家糊口時期,而“新興針織”對此采取的策略是:主業+渠道+資源。
1989年,“新興針織”通過當時的國有進出口公司把第一批服裝出口到了海外,歷時10年,它已盡掌渠道優勢。與一般的中國紡織品通過中間商層層出口不同,“新興針織”已與大量的海外采購商結成戰略同盟關系。
去年以來,“新興針織”連續在美國、歐洲等城市開設辦事處,并在全球各地注冊了自己的“tendier”品牌。其目的很明確,通過國外的銷售代理商,將產品打入海外分銷渠道,以此提高產品附加值。
從原有的一味注重實業,到開設辦事處,“新興針織”的貿易型氣質日益顯現。該公司一位姓徐的副總認為,熟悉海外渠道是他們一塊尚待開發的潛力巨大的市場資源,特別是在當前形勢下,維護原有的穩定、優質的客戶群,是當務之急。
為此,在做長貿易鏈條的同時,“新興針織”控股了一家科貿公司,其經營之策是借用自己原有的海外貿易通道,介入鋼材、化學用品等出口業務。
傅月英認為,一家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最終體現在對資源的控制能力上。在強化自身市場資源的基礎上,“新興針織”利用原有的資金積累,入股一家大型冶煉企業,涉足銅、鋁等礦山制品的開發。
拒絕收購與股權出讓
去年以來,一家美國公司對“申科軸承”多次發出收購意向,但一次次遭到該公司董事長何全波的拒絕。“我不會拿著一大筆安撫金,眼睜睜地看著我的工廠變成跨國公司的中國基地。”何表示。
在拒絕收購的同時,“申科軸承”卻向一家本土私募敞開了大門。家族企業出身的“申科軸承”出讓了其5000萬股原始股中的25%股權。通過股權轉讓引入戰略合作伙伴,顯現出這家企業快速做強、并進入證券市場的決心。
與紡織業相比,“申科軸承”進入的是一個新興行業。這家幾年前還名不見經傳的鄉村工廠,如今已是諸暨城西新城這個大工業基地里的一家標志性企業。即使在鋼材價格暴漲的情況下,其平均利潤率依然維持在20%以上。
作為一家機械配套企業,“申科軸承”所處的是目前國內最熱門的能源領域,是風電、水電、核電等大型發電機組的關鍵零部件供應商。
目前,江浙一帶的中小民企均有分享能源板塊“蛋糕”的意圖,因此相關的配件供應商也多如牛毛,行業集中度不高,競爭激烈。何全波卻透露,他們的產品一直供不應求。
此種格局主要源于兩個因素:一是“申科軸承”構建起了一條龍配套的加工基地,在該行業這樣的企業為數不多;二是通過引入國際一流設備和工藝創新,他們取得了該行業的技術領先地位,該行業的國家標準,即由“申科軸承”參與起草。
與前幾年國際輕工產品大量轉移到中國一樣,目前在重工業領域這種趨勢也日益增強。為此,在奮力打開國內市場的同時,“申科軸承”開始成為一些跨國公司的供應商,包括ge、阿爾斯通、三菱等企業均向“申科軸承”發出了訂單。
“制而優則名”,這是很多制造業企業走過的道路。專注于產品制造獲得的競爭力,已讓“申科軸承”萌生更大的夢想。“以小促大、以大帶小”,這是其對產業經營的定位,而進入證券市場,擺脫自己的鄉野之氣,也表明“申科軸承”正在轉換傳統的商業經營模式。作者: 首席記者 裘浙鋒 通訊員 孫陳超
來源:紹興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