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還不敢問津冶金設備制造業國際市場的本鋼機械制造公司一機修廠,如今生產的“洋設備”已用到了處于國際一流水準的軋制線上,4 年來,創產值達1.2 億元。
一機修廠在計劃經濟時期,完全處于為本鋼生產線生產部分零部件的從屬地位,再加上其裝備落后、制造高科技含量設備的技術力量較弱,根本沒有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當年,在本鋼冷軋廠上彩涂線時,處境非常艱難的一機修廠派出一名技術骨干,歷時兩個多月,先期參與本鋼向外方引進技術的談判。在后來進行設備制造招標時,他們首次參與并一舉中標——為本鋼即將投建的先進彩涂線生產一活套,盡管“洋設備”標的量不大,但這是機械制造公司首次為國際一流的冷軋生產線制造配套設備,其意義非凡。
面對美國fata 公司設計圖紙,一機修廠的工程技術人員加班加點地工作,自己當翻譯,從頭到尾精讀這600 多張洋圖紙。此間,他們還十幾次到冷軋廠查看設備安裝現場,經過精心的圖紙轉化、合理的工藝設計和精心的加工制造,在外方人員的監造下,這個被稱為“a檢項目”的活套按期生產出來,安裝到彩涂線上獲得成功,創產值620 余萬元,提升了“本鋼制造”的影響力,受到外方好評。
從此,堅定了一機修廠參與大型成套設備市場競爭的信心和勇氣。4 年來,他們先后參與了由國外設計的冷軋廠二鍍鋅活套、冷軋廠二鍍鋅預清洗線設備、煉鋼廠薄板坯連鑄中包維修區設備、二冷軋鍍鋅線和酸軋線及連退線活套等“洋設備”的制造,均獲得成功。機械制造公司中標的這些“洋設備”,既有美國、日本的制造標準,也有比利時、德國、意大利等國的制造標準。
4年來,一機修廠轉化洋圖紙1.5 萬余張,按此制造出的“洋設備”創產值達1.2 億元。靠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不僅鍛煉了本鋼制造業的隊伍,還讓“本鋼制造”聲名遠播,近兩年,此項產值已占機械制造公司總產值的20%。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