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能源消耗的重要載體,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0%。目前,我國建筑運行商品年能耗總量為8億噸標煤,如果不控制建筑總面積和推廣節能建筑,則總能耗有可能超過10噸標煤。”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劉加平說。
2018太陽能中溫熱利用技術大會1月8日至9日在北京舉行,劉加平在大會上發表了《建筑節能與太陽能利用》報告。劉加平在報告中指出,理論上,建筑用能都可以通過太陽能提供,其中太陽能提供生活熱水或部分提供,全國各地不分季節基本上都可以實現,但是,在工程上要實現主被動太陽能供暖和太陽能制冷,以節約建筑采暖和空調能耗,則需要通過技術經濟分析來確定。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譚天偉表示,化學工業和生物質煉制過程一樣消耗能源,但目前仍主要采用傳統能源。可再生能源電力、熱能與生物煉制過程具有較高匹配度,諸如太陽能蒸汽驅油技術、可再生能源用于生物質煉制熱能供應,以及co2固定和還原提供驅動力,聯合利用可再生能源進行鄉村地區供暖/能等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在譚天偉看來,可再生能源應用新技術需要突破,以推動高效儲能載體和儲能技術的開發,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補系統構建模式和與生物煉制系統耦合,高效能量轉換技術如微生物燃料電池技術發展。
作為可再生能源應用的一個重要分支,太陽能熱利用可分為低溫、中溫、高溫三大應用領域。太陽能低溫熱利用的主要形式是太陽能熱水器及熱水工程,已經實現了規模化發展;太陽能高溫熱利用主要應用于熱發電。
據專家介紹,中溫熱利用是介于低溫、高溫中間,尚待深入開發的新領域,特別在太陽能供熱制冷、太陽能工農業用熱、太陽能海水淡化等方面,由于其涉及的領域最廣,潛力最大,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國家能源局在《太陽能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因地制宜推廣太陽能供暖制冷技術。在東北、華北等集中供暖地區,積極推進太陽能與常規能源融合,采取集中式與分布式結合的方式進行建筑供暖;在集中供暖未覆蓋地區,結合當地可再生能源資源,大力推動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鍋爐等小型可再生能源供熱;在需要冷熱雙供的華東、華中地區以及傳統集中供暖未覆蓋的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重點采用太陽能、地熱能供暖制冷技術。
來源:互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