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蓬貝林加鐵礦及其配套工程項目,是中國在非洲的最大一筆資源類投資,也是中國與非洲其他國家攜手開發資源項目的樣板,被加蓬總統譽為“跨世紀工程”。開發這一重要項目的,就是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總公司(cmec)。
與改革開放“同歲”的中設集團,系國務院批準成立的中國首家大型工貿公司,隸屬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在黨和國家幾代領導人的關懷下,中設已成為以國際工程承包、成套設備出口為核心,以國際貿易、科研設計及相關服務業為主業的國際化大企業。
在變革中贏得發展先機
中設集團創建之初,公司管理模式還留有部分政府行政職能。到上世紀80年代初,總公司“工貿結合”的模式逐步成型。1988年,外貿業務由國家下達創匯計劃轉為經營承包的自營進出口形式,中設實現了從行政管理型向經營管理型的調整。1994年,以國有資產劃撥形式將原江蘇分公司及其3個支公司劃回,并組建中設集團。之后又成立了國內機械行業首家金融機構——中工信托投資公司。中設由此成為集國際工程承包、國際貿易、制造業、金融業及服務為一體的大型外貿企業集團。
2000年始,集團完成第二次重大轉變,與原機械工業部系統歸口由中設代管的6家專業聯營進出口公司脫鉤。中機總公司和中機國際工程研究設計院整體并入集團,中設成立7個獨立核算的工程成套事業部,擁有更充分的經營決策權。事實證明,這一機制讓中設的業務拓展如魚得水,占盡先機。
30年大浪淘沙,中設屢經變革,但每一次都能找準定位,抓住機遇,不斷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2007年集團進出口總額達22億美元,是1978年的20多倍。
“第一”源于“讓創想成真”
中設人自豪的是,在中國對外經貿合作中,集團一再創下“第一”:1983年實現了國產火電機組第一次出口和國產21萬千瓦燃煤火電機組第一次出口;上世紀90年代,第一次將國產32萬千瓦mw燃煤、燃氣輪火電機組打入國際市場;2008年,第一次將國產60萬千瓦亞臨界褐煤發電機組出口……30年來,中設完工、在建和簽約的電站裝機總容量達900萬千瓦,居中國電站出口企業首位。
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中設十分注重新市場、新產品開發:第一次將我22萬線程控交換機出口到海外;第一次將有高技術含量的遠程控制電表大批量出口到歐洲……如今,中設足跡遍布全球120個國家和地區,其承接的國際工程和成套項目涵蓋多個行業。
集團總裁謝彪認為,中設能在對外開放事業中走在前列,得益于集團30年的務實創新,不斷改進經營管理和貿易形式。“讓創想成真”的企業理念深入人心,為其一次次鑄就輝煌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
從大到強必須提高核心競爭力
謝彪常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設集團。”因此,集團時時刻刻把自身的發展方向與國家的發展脈絡緊密相聯。
中設30年來抓牢國際貿易這條主線,致力于提高產品競爭力。集團堅持走高端路線,其一般機電產品年出口量逾10億美元。由于產品結構優化、附加值高,這些年來,雖然外部市場波詭云譎,中設的出口卻保持了穩步增長。
近年來,中設積極響應國家“走出去”戰略,在國際資源開發領域作了有益嘗試。今年,中設在加蓬簽署了開發礦山的礦權協議,并與加方共同成立礦業公司,實現了更高層面的發展。
中設努力為促進互利共贏多做貢獻。中設對外總承包的孟加拉程控交換機項目,是一項涉及孟加拉全國的交鑰匙工程,大大提高了該國人均電話普及率,受益人口達數千萬。
如今,中設資產總額比30年前增長了10倍以上,各項業務呈現良性循環,但集團上下絲毫沒有松懈。謝彪說,中設只有繼續強化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才能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沖破一道道難關,成為真正的強者。
來源:人民日報 龔 雯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