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來全球起重機市場呈現怎樣的發展態勢?徐工重型的發展如何?您對企業在過去一年中的表現有何評價?面對當前新的經濟形勢,您又有哪些方面的規劃和部署?
徐工集團副總經理,重型總經理張玉純: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07年全球起重機近28000臺銷量中,中國企業占到了60%的比重,其中的40%遍布到海外需求最強勁的中東、中亞、非洲、南美等市場,按照當前的發展趨勢,2008年中國起重機的影響還將擴大,這足以說明中國企業在全球吊裝行業發展中正貢獻越來越大的力量。
2007年以來所面臨的考驗和機遇都是前所未有的,我們正行進在中國“十一五”發展的關鍵年,先是產能限制、上游供應件緊張等諸多資源瓶頸問題,而后是在“雙防”基調下出現的原材料價格上漲、宏觀調控貨幣緊縮,2008年下半年,宏觀經濟政策向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方向轉變。這種短時間的大逆轉,讓整個產業感受冰火兩重天。我們很早就在分析宏觀經濟環境,對2008年即將呈現的經濟趨勢做到心中有數,對市場競爭格局做出了“以質取勝”的判斷,在提升產品品質、服務品質、管理水平、創新能力上下功夫。所以,我們拿到了市場最大的蛋糕:目前徐工重型在全球起重機市場的地位再一次得到提升。2008年,全年銷售將依然保持30%以上的增長,銷售收入達到150億元已無懸念。最重要的是,我們成功達到了布局全球市場的預期,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60%,海外市場份額超過30%。在歐洲、俄羅斯等市場的新突破,進一步拓展了徐工品牌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徐工重型已具備向全球移動式起重機排頭兵邁進的基礎。
★2007年全球移動起重機10強榜單中,徐工重型以優異的成績位列全球汽車起重機第一位,突顯了中國企業在全球起重機行業中的實力和地位。徐工重型確立這種實力地位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徐工集團副總經理,重型總經理張玉純:2008年這一排位還有大的提升,集團王民董事長給我們的指向是主導全球移動式起重機的發展,站位國際一線品牌。徐工重型在發展中能夠始終穩定和快速的增長,源于我們對產業規模和質量這兩個層面問題的高度重視,我們不僅追求全球銷量最大,這一點早在2004年就已經達到了,我們更追求在國際競爭中塑造出中國制造,甚至是中國創造的優質形象和影響力。2002年,中國50噸以上產品市場是國際品牌的天下,而2005年以來三年時間,徐工重型出口到海外的50噸以上產品已近2500臺,百噸級以上產品已超過300臺,代表中國起重機行業體現了強大的進取力量,這是企業能夠持續發展的關鍵。
★近年來,行業合資、并購層出不窮,愈演愈烈,吸引了業內外眾多目光,工程機械這個一向冷門的行業一下子成為公眾聚焦的熱點,在這樣的氛圍下,尤其是面對一些企業通過并購進入到起重機行業,貴公司有沒有感到壓力?
徐工集團副總經理,重型總經理張玉純:徐工重型是一個充滿危機感的企業,我們的企業精神就是“居危思進,創新超越”。危機感每時每刻都存在,有來自外部的,也有來自內部的。
在發展中我們一直處于“前有標桿后有追兵”的狀態,我們的標桿是世界級企業,我們正以最快的速度縮短與標桿企業的距離,而同時,作為中國起重機行業的領跑者,我們的身后有全力追趕的同行,還有剛剛通過并購等形式邁進這個行業的企業。徐工重型如果跑得不夠快,就有被趕超的危險,而同時,我們還是一個國有企業,機制不靈活使企業在背著包袱的情況下必須具備比標兵和追兵跑得都快的能力。
8年來,這種追趕標桿同時又被對手追趕的感覺很難受,但這正是徐工重型能夠持續增長的動力源泉,從一線工人技師到總經理,我們始終處于加倍快跑的狀態,這已成為徐工重型特有的文化現象。
至于一些企業通過并購的形式進入起重機行業,我感覺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企業進入這個行業,都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對文化的整合。并購這種形式可以復制,但是來自企業內部各層面的認同是難以復制的,需要高超的運作藝術,這需要時間的考驗;二是產業多元化的選擇。產業多元化發展的路徑有縱向和橫向兩種,縱向發展走的是專業一體化的道路,就像在工程機械行業成功發展了上百年的一些國際企業,還有徐工現在所走的以工程機械為主體,向上游零部件、重卡等相關產業延伸的道路,注重積累最核心的實體產業力量;橫向發展走的是跨行業多產業經營的道路,這條道路上的誘惑很多,致使躋身其間的企業也很多,對企業多產業多專業運作能力是很大的考驗。
★今年,徐工重型在上海寶馬會推出的500噸全地面起重機引起了業界、國內外客戶的廣泛關注,它標志著中國移動式起重機在高端技術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每年貴公司均有高水準的新品亮相,而今年出現的全是重量級的、技術含量高的系列新品,我們可否這樣判斷,貴公司的產品創新戰略走的是高端路線。
徐工集團副總經理,重型總經理張玉純:任何發展都離不開環境的影響,中國工程機械是在較為開放的市場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行業企業都非常注重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起重機這個門類,國外廠家進來比較早,而且一直將中國市場視為戰略要地,所以中國起重機行業的核心企業始終是在一種兵臨城下,甚至伴隨著特雷克斯、多田野等“外進國退”的并購背景中發展起來的,形成了現在的國有、民營、外資三大陣營,在外來競爭的刺激下,中國企業發展得很好,行業前兩名占據了中國8噸到300噸8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海外25噸到100噸的市場中也占據了主流地位。但在300噸以上高端產品市場中,中國企業還未實現批量進入,所以,我感覺,在起重機高端市場,中國企業的步伐還要再快一些。
2003年,我們徐工集團王民董事長提出了“高端市場、高科技含量、高可靠性、大噸位”的“三高一大”產品創新戰略,對此,我更注重用“產業化、市場化”來解讀,創新是要付出人力、財力、時間等成本的,新技術的應用,新產品的推出不能單純追求“最高、最大、第一”這樣的“標志”意義,重要的是適應甚至是創新了市場需求,為客戶提供更優質更低耗的產品和服務。所以,500噸的推出,不僅僅是高端起重機技術領域上的標志性意義,更重要的是贏得了市場,實現創新與市場的結合。
工程機械技術研究需要嚴謹、負責的態度,絲毫疏忽不得,任何一種創新突破都需要一步步腳踏實地的積累,500噸是從50噸到300噸五個級別全地面技術逐步攻克的結果。說實話,我們很想在只擁有50噸技術能力的時候就一步到位創造這個“最大”,但是必須損失一些東西,要拿用戶的事業、企業的信譽做賭注。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企業是絕不會這么短視的。
所以,我們“三高一大”的創新戰略是建立在給產業、市場、客戶帶來百分之百安全感的基礎上的。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