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形勢已變,對國內市場影響不大
據新華社日內瓦消息,世界貿易組織上訴機構15日公布了關于中國與美國、歐盟和加拿大三方汽車零部件爭端的裁決報告。報告維持了世貿組織專家組7月份的裁決結果,認為中國涉案措施違反了國民待遇。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16日表示,wto上訴機構支持中方在汽車成套/半成套散件(ckd/skd)進口關稅待遇等方面的上訴請求,糾正了專家組此前的錯誤裁決,中方對此表示歡迎,但同時也對上訴機構維持專家組其他部分裁決感到遺憾。
歷時三年的爭執
此次糾紛起因是我國2005年4月1日開始實施的《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該辦法規定,對等于或超過整車價值60%的零部件征收與整車相同的關稅。
此后美國等三方認為,中國對外國進口汽車配件的稅收政策有歧視嫌疑,違反了世貿組織的相關規定。中方指出,一些外國汽車廠商將整車分拆進口,然后在國內組裝,從而避免被征收較高的整車進口關稅。這一規定主要是為了防止部分外國汽車廠商“變相逃稅”。
在中國與美國、歐盟和加拿大三方就該爭端進行磋商但未能達成協議的情況下,2006年10月26日,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設立專家組審理此案。2008年7月18日,專家組公布裁決報告,認為中國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措施違反了wto貿易規則。9月15日,中國向世貿組織上訴機構提出上訴。
按照慣例,經過三個月的調查,wto上訴機構維持了7月份的裁決結果。根據相關程序,上訴機構的裁決報告將在30天內由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批準并生效。裁決生效后,中國須在一定期限內修正違規措施,這個期限將通過當事方協商或由世貿組織仲裁來確定。
著名車評人羅錦陵表示,即使裁決中方敗訴,這三年來,《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依然對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辦法》頒布當年的ckd組裝汽車為42.31萬輛,次年這個數字就下降到33.8萬輛,到2007年和今年上半年則更進一步下降到11.92萬輛和7萬輛,有效抑制了跨國企業“化整為零”的避稅行為,也促進了大量合資企業關鍵零部件的本地化生產。
國產化趨勢不改
在wto上訴機構做出終裁之后,業界普遍關心的是《辦法》取消或無限期拖延之后,對中國目前的合資企業和汽車市場將產生哪些影響。
著名車評人鐘師認為,當初汽車市場“井噴”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靠大比例進口零部件快速裝車的市場基礎已經不存在,所以不用擔心中方敗訴會對國內汽車市場產生多大的影響。
鐘師還認為,目前汽車市場競爭日益嚴峻,整車企業只能不斷壓縮成本獲得利潤,零部件國產化和本地化采購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大趨勢。跨國公司如今都在積極尋找本地和合格供應商,時過境遷,政府無需再對當年出現的突發性零部件進口潮而擔憂,《辦法》存在的價值還有幾何?
對主要采用進口散件組裝的高檔豪華車來說,市場已經證明豪華車國產的效果并不好,很難形成規模,而為了有限的銷量,組建高質量生產線將越來越顯得得不償失。因此,鐘師認為,豪華車國產的模式必不能長久,最終會回歸到整車進口的模式。而走規模化競爭的中檔車及以下合資車企勢必加快零部件本地化步伐。
著名車評人賈新光則表示,無論中方敗訴與否,國內零部件企業都不應尋找保護性政策,而應尋求扶持性政策,盡快成為合格的國際供應商。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