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洛陽軸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吳宗彥先生
題記:軸研科技脫胎于我國軸承行業唯一的國家一類科研機構———洛陽軸承研究所,經過半個世紀的風雨征程,軸研所形成了雄厚的滾動軸承綜合研發實力和相當規模的“高、精、尖、特、專”軸承及相關產品制造能力。
2008年11月24日,軸研科技發布公告,擬向公司控股股東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定向增發1059萬股股份,購買國機集團持有的軸研所100%的股權,將軸研所整體注入軸研科技,同時注入的還有精密型重型機械軸承產業化項目。
帶著對注入資產、規模化生產以及軸研科技未來發展的關注,我們走進了軸研科技,專訪了公司董事長吳宗彥先生,聽聽他對軸研科技未來的規劃。
高端定位彰顯競爭優勢
2007年,中國步入了軸承生產大國行列。軸研科技依靠自身優勢,避開了競爭激烈的普通軸承市場,走出了一條依靠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發展路線。
筆者:請您介紹我國軸承行業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發展前景。
吳宗彥:2007年,全國軸承行業的產量、銷售收入指標均排名世界第三位,中國已成為世界軸承生產大國,但還不是強國。一方面,量大面廣的普通軸承供大于求,市場競爭激烈;另一方面,高精密高性能的特種專用軸承開發能力弱,市場短缺,需要大量進口。而造成“大國不強”的主要原因是我國軸承行業生產集中度較低,企業形成不了規模,因此就沒有足夠的實力搞綜合研發、開發高附加值的高精尖產品。
預計未來軸承行業將穩步增長。一方面,軸承是消耗性的機械基礎件,除新增項目和新增機械產品將拉動軸承需求外,機械產品(如:機床、汽車、火車等)保有量的增加和利用率的提高都會增加對軸承的消耗;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對主機要求將越來越高,從而,對軸承的性能、技術要求也會越來越高。未來,新產品層出不窮,需求量也會不斷加大。因此,未來軸承行業穩步增長應該問題不大。
另外,根據國家軸承行業“十一五”規劃,軸承行業將實施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戰略,推進大集團、“小巨人”企業建設,推進研發創新能力和設計制造技術升級,提高生產集中度,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從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
筆者:與行業內其它企業相比,軸研科技的競爭優勢體現在哪里?
吳宗彥:對于軸承行業來講,新技術的開發速度和領先程度、產品品牌形象和知名度、產品質量穩定性和低成本、充裕的資金和較高的資金利用率等幾大因素已經成為軸承企業在競爭中獲勝的關鍵。
與國內同行業企業相比,軸研科技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技術積累、品牌知名度以及質量保證等方面。經過多年的發展,軸研科技積淀了大量的技術經驗和專利產權,在生產高精度、高可靠性軸承等方面的技術創新和積累始終走在行業前面。公司目前共申請專利314件,其中163件已經獲得國家授權。同時,“zys”也成為了國內外強勢品牌,在精密軸承和電主軸等領域具有行業領導地位,2007年“zys”商標被授予河南省著名商標稱號。此外,公司有嚴格的質量保證體系,從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到第一套太空行走航天服,在長期的航天配套任務中,從未由于“zys”產品問題影響主機質量,多次受到中央軍委、總裝備部、國防科工委、國家科委等國家部委的表彰以及航天科技(000901,股吧)集團等航天用戶的肯定和贊譽。
資產注入提升綜合競爭實力
2008年11月24日,軸研科技發布公告,公司擬向控股股東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定向增發1059萬股股份,購買國機集團持有的洛陽軸承研究所100%的權益,從而實現軸研所整體注入上市公司。
筆者:請介紹國機集團將軸研所注入軸研科技是出于怎樣的考慮?
吳宗彥:軸研科技是由軸研所經營性資產改制而來的。上市之初,由于相關政策的限制,軸研所相關軸承檢測業務和軍品業務并未納入公司范圍,公司從事的軍品研發生產任務主要通過租賃軸研所相關設備來進行,形成大量的關聯交易。去年6月,軸研所的精密型重型機械軸承產業化項目在河南省發改委備案,該項目計劃總投資4.38億元,建成投產后,軸研所與軸研科技將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業競爭。若該項目繼續租賃給軸研科技,則進一步加大了兩者之間的關聯交易。
因此,公司控股股東國機集團決定將軸研所整體注入軸研科技,實現國機集團軸承業務整體上市。這樣,既減少了關聯交易、規避了潛在的同業競爭,也將提升軸研科技的研發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此外,精密型重型機械軸承產業化項目一并注入軸研科技也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筆者:本次注入的資產質量如何?目前資產注入進展情況怎樣?
吳宗彥:本次注入的資產為軸研所改制為軸研所有限公司的100%股權,即軸研所所持本公司股權劃出,并進行主輔分離后的主要業務資產,資產范圍包括軸承質量檢測中心資產、軍品業務形成的資產、相關土地、房產以及軸研所擬投資建設的精密型重型機械軸承產業化項目。其中,精密型重型機械軸承產業化項目主要生產大型和特大型軸承,如風力發電機、精密軋機、大型精密機床和加工中心配套的軸承。項目完全達產后將新增軸承生產能力5.18億元,新增年利潤總額9346萬元。
此次資產注入共分為三個步驟進行:第一步,軸研所將所持的本公司3315萬股無償劃轉給國機集團;第二步,軸研所主輔分離,并改制成軸研所有限公司;第三步,軸研科技向國機集團發行股份,購買國機集團持有的軸研所有限公司100%股權。截至目前,前兩步已經完成,正在緊張進行第三步工作。
筆者:本次交易完成后對軸研科技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吳宗彥:本次交易完成后,軸研所相關檢測業務、軍品科研業務將進入上市公司,會進一步提升公司在行業中的技術領先地位。另外,本次交易將軸研所精密型重型機械軸承產業化項目注入公司,將進一步確定公司在高端軸承產品上的優勢地位,有利于提升公司的持續發展能力。
隨著軸研所的并入,其使用了近50年的zys品牌將會使軸研科技公司在國內外整體形象大幅提升。
全新戰略布局促規模化發展
多年來,軸研所立足高精尖技術和苛刻的質量控制體系發展規模化生產。本次資產注入完成后,軸研科技將形成以軸研所為研發中心,以第一、第二產業園為產業化中心的全新發展戰略格局。
筆者:公司產品一直定位在“高、精、尖、特、專”的高端市場,品種多,但數量少,請問公司將如何解決規模化生產的問題?
吳宗彥:我們在長期軍品研制過程中逐步積累了高精尖的技術和嚴格的質量管理流程。但我們認識到光有高精尖技術不行,還要進行規模化生產。將這些高精尖的技術和嚴格的質量管理流程用于民品生產將是我們的一大優勢。
2005年,軸研科技在洛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投資建設了第一產業園,用于電主軸、特種精密軸承及陶瓷軸承等產品的產業化生產。2007年,軸研所在洛陽市澗西科技工業園區購地近200畝,擬發展大型及特大型軸承等產業。此次收購完成后,軸研所在澗西科技工業園區的產業園將作為軸研科技的第二產業園。屆時,軸研科技將形成以軸研所為研發中心,以第一、第二產業園為產業化中心的全新發展戰略格局。
筆者:不難看出,精密型重型機械軸承產業化項目(第二產業園)對公司規模化生產意義重大,請您介紹一下目前項目的進展情況。
吳宗彥:精密型重型機械軸承產業化項目于2008年8月28日正式奠基,目前正進行項目基礎工程建設和設備的招標工作,預計基礎工程將于春節前完工。一期工程廠房建設計劃于2009年6月底完工,主要設備也將同時到貨。初步計劃2009年三季度進行設備的安裝調試,四季度進行試生產。如果項目進展順利,到2009年9月底一期工程將逐步形成產能。
筆者:據了解,精密型重型機械軸承產業化項目的一項重要產品是風電軸承。隨著全國風電熱潮的掀起,風電軸承成為了軸承行業的新寵,不少企業紛紛上馬風電軸承項目。請您介紹一下目前國內風電軸承市場形勢?
吳宗彥:我國可開發風能總量約28.3億千瓦,截至2007年底,我國風電機組的裝機容量為590.6萬千瓦,僅占可開發風能總量的2‰,風電產業開發潛力很大。根據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十一五"期間要建成30個10萬千瓦級以上的大型風電項目。
風電軸承主要應用在風力發電機組中的偏航系統、變漿系統、傳動系統和發電系統,平均每臺機組約配套26套軸承。根據以上配套定額,按我國每年新增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計算,則每年新增加1.5兆瓦風力發電機約6700臺,需軸承17萬套以上,其中特大型四點接觸球轉盤軸承約2.7萬套。
我們早在2001年就承擔了國家風電軸承系列技術攻關,已獲得完整的設計及生產技術。雖然當時未能及時產業化,但一直未間斷這方面的研發,目前仍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將在精密型重型機械軸承產業化項目發揮重要作用。該項目采用的技術及工廠設計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行業嚴冬里化危為機
全球性金融危機給軸承行業帶來了陣陣寒意,軸研科技高端的產品定位和獨特的生產模式成了御寒法寶。“嚴冬”中,軸研科技在積極推進高技術產品規模化生產的同時不斷開發市場空白,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筆者: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外經濟形勢不容樂觀,軸承行業是否會受到影響。
吳宗彥:軸承行業是機械基礎件行業,受經濟周期影響比較大。經濟增長減速,必將對軸承行業的下游———機械行業產生不利影響,從而減緩軸承行業的發展。目前,行業內已經有不少出口型的企業倒閉了,而且這股倒閉潮還在蔓延。這些出口型企業的軸承日產量相當大,因此,此次倒閉潮將對我們“軸承大國”的“大(產量大)”提出挑戰。未來,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精、尖、特、專產品的適度規模化、產業化將是軸承企業的發展機會。
筆者:公司是否感覺到經濟危機帶來的壓力,公司經營策略有哪些變化?公司未來的經營目標是什么?
吳宗彥:從目前來看,金融危機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