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冬天,對于國內許多企業而言,將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寒冷的嚴冬。而在位于武漢市漢陽的武橋重工集團股份公司,記者看到的卻是另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黃雍和黨委書記陳維克都用“暖冬”來形容武橋重工集團眼下的景象,他們談到的在危機中抓機遇的思路和做法著實讓記者增添了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對各國實體經濟形成巨大的沖擊。國際金融環境的急劇變化,造成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并已成為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11月份,中國經濟cpi漲幅一路大幅下跌,1—10月份,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連續3個月出現負增長。
在一片“狼來了”的驚呼聲中,武橋重工集團股份公司處變不驚,沉著應對。
在剛剛完成公司整體搬遷的新廠區里,由武橋重工自主開發研制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第一臺900噸輪胎式運梁車正在進入總裝階段;為武漢—廣州的高速鐵路設計制造的重1.8萬噸的東平水道鋼結構橋梁正在緊張的制造中;公司投入800多萬元與武漢光谷聯合研制的大型激光切割機,以及同樣是投資800多萬元購置的大型數碼鏜銑床已經完成安裝調試;高大寬敞的新廠區里,雙排行車在空中穿梭往來,工人們在加班加點的忙碌著……
在提前超額完成了08年的生產和銷售目標后,這個企業的生產計劃已經排到了09年的6月份。
對于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和企業發展的沖擊和影響,公司上下高度重視。這是因為武橋人對于20世紀90年代末那次金融風暴對企業的打擊還記憶猶新。當時的企業還是大橋局下屬的橋機廠,機制僵化,抗風險能力弱,2000多人的廠子,一年只有4000萬的產值,千辛萬苦拿回的訂單,又沒有錢買材料,工人開不出工資,大量的優秀人才流失,后來成了企業自己的競爭對手。
為了不重蹈覆轍,武橋重工集團決策班子一直密切關注著這場危機的發展態勢和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并從中尋找企業發展的商機。
這個企業的負責人認為,面對危機,一不能懼怕,二不能盲從,猛一看,“危機”是一個一無是處的貶義詞,其實它是一個中性的聯合詞組,“危險”與“機會”相連,“危”中有“機”,如果處理得當,還可以轉“危”為“機”。
在經過冷靜分析之后,武橋重工的決策者們認為這場經濟危機對這個企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由于外需不振,國內出口下滑,國際國內航運市場萎縮,中國造船業遭遇寒冬,會導致公司新崛起的與造船業關聯密切的裝備機械和鋼結構產品的市場訂單回落;
二是由于金融危機導致全球股票市場市值大幅縮水,香港恒生指數由高位的3萬點下降到目前的1.2萬點左右,a股市場上證指數由高峰的6100點下降至目前的1800點,使得成功改制后,準備雄心勃勃逐鹿資本市場的企業的上市計劃受到影響。
但是,透過危機,武橋重工人也看到了商機,商機主要來自以下4個方面:
一是中央對宏觀經濟政策做出了重大調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提出了當前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今后二年僅中央政府將有4萬億元投資,地方政府也將有18萬億的投資,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中國的公路、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等將迎來一個快速發展的黃金周期。公路、鐵路建設的發展,意味著橋梁建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250里以上時速的高速鐵路,橋梁幾乎占到了總里程的80%,橋梁建設的發展又必須依賴科學一流的橋梁建造機械和設備作為保證。與萬里長江第一橋同步誕生,有著55年橋梁設備制造歷史的武橋重工,曾經是新中國橋梁設備制造的功臣,近年來,更是一直引領著中國橋梁設備機械發展的潮流,在“制”(梁)、“運”(梁)、“架”(梁)、“提”(梁)等所有環節的造橋裝備的研制中,都始終處在全國同行業的領先地位,有的產品還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真正實現了“有橋就有武橋重工”的市場神話。國家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的舉措,實際上也給武橋重工創造了千載難逢的跨越式發展的機遇。
二是鋼材料市場價格低迷,降低了企業的成本風險。武橋重工是鋼材消費大戶,今年7月以前,鋼材市場價格一路攀升,給企業的成本管理造成了巨大困難,今年7 月以來,武橋重工使用最多的q370橋板鋼材價格下跌40%,普通鋼材下跌50%,盡管這種大幅度回落是暫時現象,但如果掌控得當,也會為企業發展帶來一定的商機。
三是由于南方民工回流,企業的用工緊張的局勢減緩,勞動力成本不斷高漲的壓力在一定范圍內得到控制。
四是融資成本相應降低。08年,企業貸款一億元人民幣,每年支付銀行的利息高達1000多萬,09年可望下降200萬元。武橋重工根據這些變化,及時調整融資結構,迅速償還高息貸款,再借利息相對較低的貸款,在這一借一還中,企業的資金運作成本也相應下降。
在科學審視經濟危機給企業帶來的“危”和“機”后,武橋重工的決策者們的對策是:化“危”為“機”,乘勢而上。具體的舉措是:
一.及時調整產品結構,減少與造船業相關聯的市場的投入,應對國家為拉動內需,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的政策,在武橋重工的優勢領域——橋梁鋼結構設計制造、橋梁建設設備的研發制造、超大型起重設備的研發制造等三個領域加大投入力度,搶占行業制高點,打造優質工程,做大做強,增強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
二.以企業整體搬遷為契機,全面實施設備更新、改造和升級。投資800多萬元與武漢光谷的楚天激光公司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大型厚板激光切割機;投資 1000多萬元引進了鋼材預處理生產流水線,投資800多萬元,購置了大型數控落地鏜銑床,新建了兩個符合環保標準的防腐油漆房。“有了金彈子,能打巧鴛鴦”,這些新設備的投入使用,將大大提升企業的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增強武橋重工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
三.加速技術升級、技術創新的步伐,緊跟建橋市場發展的大勢,通過設備進步,促進中國建橋技術的進步。在完成了鐵道報科技司委托武橋重工自主開發的國內第一臺900噸輪胎式運梁車的研制和批量投產后,公司又加大力度,整合資源,投入集水上生產、生活、起重、運輸一體化,適應海上架橋的超大型鉆機平臺的研制與開發。
四.應對南方鐵路和橋梁發展的趨勢和港澳珠大橋的建設需要,加快珠海鋼結構公司的建設步伐,啟動漢南長江北岸專用碼頭項目的建設,解決超大型橋梁鋼結構水運難題,進一步完成企業在全國市場的布局,整體提升武橋重工的生產能力和發展規模。
五.建立和完善風險管控體系,密切關注鋼材等主要原材料的市場動態,千方百計控制材料成本,防止因為原材料大起大落對企業發展帶來的傷害;充分發揮企業職工代表大會、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的作用,堅持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在加大公司發展力度的同時,掌控投資風險,避免“規模沖動”,促進企業健康、有序地發展。
六.密切關注國際、國內資本市場發展的態勢,積極做好公司上市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審時度勢,選擇恰當時機,實現公司掛牌上市。
這個企業的負責人對記者說,由于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應對危機,采取了積極的投資政策,大大增強了中國企業抵御危機,化“危”為“機”的信心。而且,機會從來只屬于那些已經準備好了的人。和20世紀90年代末期遭遇金融危機時相比,武橋重工經過了3次脫胎換骨的改制和連續10年的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企業體制更活,決策速度更快,控制風險的能力更大,產品的科技含量更高,品牌的競爭力更強。2008年,提前完成產值7.5億元,實現利潤5000萬元,和 07年同期比,分別增長了21%和5%。2009年,公司的目標是,完成產值 10億元,實現利潤0.65億元。在全面實現企業跨越式發展的同時,努力為中國的橋梁裝備發展和橋梁建設水平的快速提升再立新功。
來源:中國廣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