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最新一期“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12月國內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66.1%,環比下降9個百分點,同比上升18.33個百分點,庫存預警指數位于警戒線之上。
調查顯示,庫存指數、經營狀況指數、從業人員指數環比下降、市場需求指數、平均日銷量指數環比上升。”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產業協調部主任回玉梅分析認為,從12月份的數據看,市場需求和4s店銷量出現了大幅回暖,但是從業人員流失嚴重和經銷商經營狀況持續下降,兩組數字的對比可以看出目前經銷商“以價換量”的經營策略非常明顯,銷量增加并不代表經銷商利潤增長,行業仍不景氣。
調查結果顯示,經銷商認為1月市場需求基本持平,認為1月份市場需求減少的經銷商比例為29.2%,認為增加的比例為29.2%,認為需求持平的比例為41.6%。
調查結果顯示,經銷商認為1月份經營狀況不好。認為1月份經營狀況不好的經銷商比例為25.5%;認為經營狀況好的比例為14.7%;認為經營狀況一般的比例為59.8%。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預計,從消費端看,臨近年底客戶成交意向變強,但汽車交易價格并未像往年一樣提升;務工返鄉潮將形成年底習慣性購車消費,將帶動交易量,但由于大部分客戶都處于放假回家過年狀態,預期銷量會比12月份下降;全國多地確定不會提前實施“國六”排放標準的消息,緩解了部分消費者持幣觀望的情緒;為了達成全年目標拿到年終返利,經銷商會選擇在年前進行拋售。從經銷商角度看,新車價格不斷下探,盈利能力下降;為清庫存,經銷商降價銷售,利潤降低。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秘書長肖政三表示,2018年汽車銷量下滑已成定論,預計2018年汽車銷量2800萬輛。他認為,中國車市經歷了30年的快速增長,現在出現波動是正常現象,即使下滑,整體銷量仍非常可觀。“負增長不等于不健康,正增長也不代表市場一定健康。汽車市場要以關注消費者體驗、產品是否符合市場需求,服務是否讓消費者滿意為衡量標準。”他說。
肖政三指出,國內汽車市場發展至今存在兩組矛盾。首先是高投放的新車和購買力之間的矛盾,即消費者需求不足,供大于求。產品供給方面,車企要做好供給側結構性調整。中國市場顯現出成熟市場特征,廠家應該根據情況調整銷量目標,經銷商升級品牌、服務、管理和衍生業務,開拓新的經營點和利潤點。新能源汽車產銷增長超過60%,符合國家產業方向,補貼、雙積分綜合因素推動市場化。2020年以后,消費認知和欲望真正培育起來,市場才達到健康發展。
其次是新車市場和二手車市場之間的矛盾。新車置換需要二手車置換推動,2.17億輛的汽車保有量,1400萬輛的二手車交易量,二者交易量數據不匹配。現行政策滯后于二手車市場發展,二手車稅收政策要適時進行調整,這是產業和市場發展需要。國八條提出優化稅收,至今沒有具體措施,阻礙了有實力的經銷商進入市場,成為市場主體。只有二手車交易集中度提高,市場告別碎片化,才能給消費者帶來更有保障的交易,所以稅收調整迫在眉睫。此外,二手車應該回歸商品屬性,車輛管理部門要拿出措施,增加交易便利和靈活性,避免層層過戶。
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