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要是真在沈陽建地鐵,用的肯定不是盾構機,而是我研究的鑿巖機!”5月17日,記者見到了90歲高齡的祝德義老人。作為見證了沈重60年變遷的親歷者,老人的話匣子一打開便收不住了。
看照片就能造機器
祝老早年曾留學日本,回國后在沈陽第一機械廠工作。1949年6月,老人被分配到沈陽實驗廠,即沈陽重型機械廠的前身。祝老告訴記者,此后廠名曾換過幾次,先后叫過沈陽第二機器廠、東北機械二廠、413廠,最后才定名為沈陽重型機械廠。
他在工廠內歷任股長、科長、副總工程師、副廠長等職務。他在沈重一直工作到76歲,才真正離開工廠。作為工廠最早的技術骨干,老人一直被沈重視為“寶貝”。而最讓老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只通過一張照片就造出了能生產貨車輪箍的機器,而那種機器當時世界上只有2臺。雖然前后歷經3年時間,但他卻結束了國內的火車能不能開要看外國人眼色的歷史。
40年前就要建地鐵
記者采訪時提到沈重現在生產的盾構機直接用在了沈陽地鐵的建設時,老人笑了。他對記者說:“40年前沈陽市也要建地鐵,但是那時候勘測發現,沈陽地下有60米的沙層,沙層下面是花崗巖。由于不能在沙子里建地鐵,領導就考慮在花崗巖下面建。當時曾給我下達命令,讓我研制鑿巖機。但那個時候由于資金等很多原因,沈陽的地鐵并沒有開工建設。要是40年前真建地鐵,用的就不是盾構機了,而是我研制的鑿巖機?!?/p>
行業內的“黃埔軍校”
祝老告訴記者,沈重是國內最老的一家重型機械廠,廣大工人和技術人員在技術和機器設備極度貧乏的條件下,先后創造了多個國內第一,為新中國的工業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老人說,后來國內又先后建立了7家重型機械企業。而這7家企業的所有領導骨干、技術骨干和工人骨干都是出自沈重。沈重那時候也被比喻為重型機械行業中的“黃埔軍?!?。
“新廠區我一定要去”
90高齡的祝老雖然思維很敏捷,頭腦也很清晰,但行動起來已經不如以往靈便了。他告訴記者,他已經3年多沒有回過廠子了,倒是廠領導每年都來看他。老人的女兒告訴記者,幾年前沈重效益不好時,祝老也跟著著急上火。最近聽說廠子要搬家,老人又坐不住了。當得知5月18日就開始搬遷,老人對記者說:“廠子搬新家證明廠子的效益越來越好了,以前那么艱苦的條件我們都挺過來了,如今條件這么好了,廠子肯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只要我的身子骨沒問題,我一定要去新廠區看看……”
記者 劉強 沈陽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