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在南通機床廠區內,隨著現場機器轟鳴,一臺稻麥秸稈固化成型設備猶如一個“大胃王”,成捆吞下大把秸稈,在機械作用下擠壓成型。不一會兒,原本的秸稈就成了一層層整齊堆放的壓縮棒,可以直接當煤燒,俗稱“秸稈煤”。南通機床公司董事長沈春華宣布,集環保、高效、低能耗、自動化控制于一體,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稻麥秸稈固化成型成套設備正式投入批量生產。
據了解,南通市每年農作物產生的秸稈達500萬噸,除去部分還田以及其他用途,有三分之一的秸稈被一燒了之,影響交通、污染環境、損害土質。該新品研發首席專家、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院長丁為民教授介紹,秸稈開發利用是國家重點支持的產業,秸稈中包含大量的碳能源,但由于體積松散龐大,難以成型,大規模綜合利用很不方便,只有經過固化成型技術的處理才能變廢為寶。近年,外地先后開發出各類秸稈固化成型設備,但普遍存在加工效率低、機械耗能高、連續作業時間短等弊端,且不適用于本地以稻麥為主的秸稈。
南通機床與南農大、省市兩級農機技術推廣部門結成產學研聯盟,經過兩個多月的技術攻關,于5月20日試制成功我省首套適合本地農作物秸稈特點、全自動高性能秸稈成型成套設備,投產后年產可達3000套。據介紹,該成套設備由鍘草機、固化成型機和輸送機組成,整個秸稈加工過程全部為自動化流水線作業,每小時可加工1.2噸各種規格的秸稈,加工每噸秸稈的耗電量僅為60千瓦時,相當國內同類機械能耗的25%,并且實現了長時間連續作業,兩項核心技術已申報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省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站長王玨表示,該秸稈固化成型設備既方便運輸和保存秸稈,又大大提高了秸稈的商品價值和利用效率,為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提供了技術支持,可以實現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農民增收的“三贏”。據測算,南通市每年產生的500萬噸秸稈,如果全部轉化為“秸稈煤”,產生的熱量相當于400萬噸標準煤。
來源:中國江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