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精致蘭州:“無人機巡航、雷達走航監測”查污治污更精準
蘭州市在2017—2018年冬防期間,建立了網格化精準監測平臺,以技防優先,拓展網格監測效用,精準發現處置污染源。圖為蘭州市西固區康樂街社區設立的微觀站。(資料圖) 杜萍 攝
中新網蘭州12月28日電 (杜萍)“剔除輸入性沙塵天氣等不可抗因素的影響,從2013年開始,蘭州市空氣質量逐年持續改善,今年截至12月25日空氣質量考核達標率達到70.0%,是2013年國家實行新標準評價空氣質量以來考核達標率最高的年份。這與近年來實施的無人機巡航、雷達走航監測等一系列查污、治污新技術、新手段是分不開的。”蘭州市環境保護局局長芮文剛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
芮文剛說,同時,顆粒物濃度也連續六年下降,尤其是今年pm10濃度下降到了96微克/立方米、pm2.5濃度下降到了43微克/立方米,是2013年以來最低的年份,這對于一個pm10濃度本底值82微克/立方米、pm2.5濃度本底值32微克/立方米的西北內陸城市來說,治理和管理成效來得殊為不易。”
蘭州市西固區在微觀站的基礎上,今年在兩個社區試點微觀站智能化調度,實現區、街道、社區三級聯動,24小時智能化調度,提前做到預防。圖為該區玉門街北社區的網格化精準監測平臺。(資料圖) 杜萍 攝
蘭州市地處黃河上游,市區南北群山環抱,東西黃河穿城而過,具有帶狀盆地城市的特征。受地理地貌限制、生態環境脆弱、產業和能源結構不盡合理,以及機動車尾氣排放嚴重等因素的影響,2012年之前,大氣污染是蘭州民眾的一個重大“心肺之患”,那時候人們形容蘭州的冬天“白天跟黑夜一樣、鼻孔跟煙囪一樣、麻雀跟烏鴉一樣。”
從人防到技防精準治污
2012年起,蘭州官方通過減排、壓煤、除塵、問責等一系列“鐵腕治污”措施,摘掉“黑帽子”重現藍天,開創了大氣污染治理“蘭州模式”。
蘭州市城關區皋蘭路街道周家莊社區副主任劉戎回憶說,因轄區內有一部分是老舊樓院,冬季取暖主要依靠燃煤小火爐。那時候為防止居民使用有煙煤,以及治理轄區內其它污染源,社區21名網格員每天上班后,就開始在自己負責的區域內不定時排查,“有時正常三四遍,多則五六遍,遇到天氣不好時,早上天不亮就開始巡查,一直到晚上十一二點。”
為摸清楚污染源從哪里來,溯源分析污染物,蘭州市在2017—2018年冬防期間,建立了網格化精準監測平臺,以技防優先,拓展網格監測效用,在近郊四區所有社區和遠郊縣區鄉鎮安裝微觀站,利用網格化監測設備,開展溯源分析,精準發現處置污染源,并作為指揮調度和考核獎懲的依據。
現在,從蘭州市環保局局長到全市各個社區網格員,手機上都安裝了網格化精準監測app。劉戎說,通過微觀站將實時監測數據上傳到這個軟件,有了精細化管控,網格員看到哪個指標超標就對哪一塊污染源進行排摸,準確發現問題,及時上報處置,“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網格員的工作,雖然巡查頻次少了,但更多了針對性,工作更精準了。”
圖為手機app上的走航雷達監測數據。 杜萍 攝
芮文剛說,近年來,為提高大氣污染防治監管手段,該局將科技手段綜合應用作為冬防最大助力,通過全時段、全方位監控各類污染源排放情況,科學分析研判污染物遷移變化規律,“包括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重點行業全工況監控、網格監測體系、工地揚塵智能監控、無人機全域巡航、機動車尾氣紅外遙感檢測、雷達走航監測,以及秸稈禁燒遠程監控等八大技防手段,這些為靶向定位、精準治污,科學管控提供支撐和依據。”
環保理念深入人心環保意識漸提升
芮文剛說,空氣質量的改善也與民眾們環保意識的提升分不開。為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監督權,蘭州推出了網格化監測公眾版手機app,公眾能隨時了解自己所在社區的空氣質量,“現在大家對好空氣的期盼強烈,舉報環境違法行為的也多了,比如哪個地方小火爐冒煙了、哪個地方有燒垃圾了等等。”
今年,皋蘭路街道的小火爐全部實現了天然氣集中供暖,網格員們也隨著技防手段的深入,環保方面工作精準許多,但環保已經成了他們的習慣,巡查別的工作時,也會看看轄區內有沒有燒垃圾,有沒有揚塵。
“我剛來這里時,因為呼吸道不好,一到冬天就感覺很嗆,空氣很不好聞,這兩年嗓子舒服了很多,也不怎么咳了。雖然費用比燒煤多了一些,但干凈了,”來自甘肅漳縣的胡海燕,在皋蘭路街道已住了五六年,今年家里的小火爐換成了暖氣,“社區工作人員上門用暖氣換小火爐,我立即答應了,蘭州的天一年比一年好,作為這里的一份子,我應該盡盡力。”
來源:新浪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