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是今年春運第一天,今年也是實名制和網絡售票全面推行后的首次春運。
固然,網絡電話購票是發展趨勢,符合大多數人的愿望,但由于現階段相關工作尚不到位,網購車票的成功率相當一般。同時,網絡購票的推廣影響了部分人的權益。
1月4日《溫州都市報》刊登了一個名叫黃慶紅的重慶籍農民工寫給鐵道部的一封信,信中講述他4次到火車站排隊買票,依然未能如愿。工作人員告訴他用網絡和電話購票,可能比排隊更快。但網絡和電話購票,對于生活艱苦的農民工來說,比通宵排隊更不現實。
一直以來,春運對每一個想回家的人來說,都是一場&ldquo災難&rdquo:短短40天,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來回奔波的人潮將達到空前的32億人次,當然一切都是建立在買到票的情況下。以前,無論乘客的文化高低,都必須到車站售票口按先后順序購票,每一個乘客的交易機會是均等的。網絡購票方式的推行,知識迅速轉化為競爭優勢,熟悉電腦操作的乘客不僅省時省力,還能獲得更為優先的交易機會。這在事實上對不會電腦的農民工群體造成了歧視。鐵道部有責任努力消除這種歧視。導致這種歧視的根源,并不是鐵道部。但一張小小的火車票,像一張化學試紙一樣,無比靈敏地折射出不同階層在享受公共資源和公平交易機會時的權利失衡。
不懂得利用網絡購票的農民工群體,他們的面孔是模糊的,但特征卻頗為鮮明。他們大都出生在邊遠的農村,從小沒受過良好的教育,進城務工也主要依靠出賣體力為生。他們透支著身體,卻僅能領到微薄的工資。如果說低下的社會處境主要源于知識技能的嚴重欠缺,那么,值得追溯的問題是,導致知識技能嚴重欠缺的原因,卻主要并不在他們自身。
類似這種現象其實在其他事件中也司空見慣。現在各級政府都在大力加強政務網站建設,很多規章制度都發布在網上。但大量的低收入群體買不起電腦,也不會上網,更不懂得如何通過政務網站向職能部門寫信反映問題。結果,本來網站上刊登了不少為農民辦事的信息,但農民卻看不到。
過去一年,各級政府和官員開微博蔚然成風。但另一方面,中國還有比微博用戶多得多的人不會用微博,甚至不知微博為何物。政府部門和官員的精力是有限的,當其將主要精力放在通過網絡發布信息、聽取意見并以此為作為判斷各類問題輕重緩急的依據時,那些接觸不到網絡的人&mdash&mdash其中大部分是農民這樣的弱勢群體,連引起政府注意的機會都降低了?,F在不少農民不得不通過網絡來反映問題,因為只有這樣才可能引起政府關注,可誰知道那些不太懂得上網技巧的農民,是費了多少周折才將自己的訴求搬到網上的?
通過城市化緩解春運壓力的觀點由來已久,解決之道恐怕不是大力提升運能。非春運、非黃金周期間,票并不難求。就算有錢,加大投入,大幅提升運能,解決春運需求,那一年中超過三百天的閑置運能誰來買單?國內相關學者認為: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大量人口涌向北上廣等發達地區,解春運壓力的根本途徑在于通過合理布局經濟結構、進一步城市化以及保障進城人員的合法權益,從而達到大幅減少流動人口的目的,才能緩解春運壓力。顯然,這一方法的實施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
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是農民工買不到票的理由。部分農民工不懂得網絡購票,可以協調資方代購,也可以發動社會力量幫助解決,應該說解決起來并不十分困難。但要解決農民工群體、農民工子女群體及農民群體受教育質量低下的問題,卻需要政府付出艱辛的努力。推而廣之,讓不同社會群體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務、公正的國民待遇和公平的交易機會,是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一個宏大而不容回避的時代命題。
轉自》》中國制造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