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意義上說,光文化應列入泛文化的范疇,應屬于文化研究中的邊緣文化體系。不過,本文要檢討的,乃是光文化的歷史,確切一點說,是中國城市光文化的產(chǎn)生與早期發(fā)展,即簡略介紹一下中國城市光文化的歷史。由于時間的倉促,也囿于作者的學識,掛一漏萬之處在所難免,尚希大家方正不吝指正。
中國古代城市建筑歷史悠久,19世紀以前,中國的城市的規(guī)模之大,數(shù)量之多,和持續(xù)發(fā)展時間之長,在世界上曾是無與倫比的。因而,城市建筑光學在中國產(chǎn)生和發(fā)展甚早,中國是世界上有著悠久城市光文化歷史的國家。
當然也可以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在建筑中利用天然光的國家之一。考古發(fā)掘資料顯示,中國自新石器時代開始,生活在中原一帶的先民,已經(jīng)知道利用所處緯度的優(yōu)勢,在房屋建筑中考慮朝向問題了,即盡量使房屋坐北朝南;同時普遍采用樑柱承重結(jié)構(gòu),目的是便于開窗采光,以充分利用日照形成的豐富的光能資源,因而中國建筑很早就形成了&ldquo南窗北墻&rdquo的格局。東漢時期,造紙術得到推廣,紙用于貼窗,既透明,又保溫,所以到了公元6世紀以后的隋唐兩代,紙窗被廣泛應用,當時甚至發(fā)明了防水的紙窗。由于紙窗有著自身的優(yōu)勢,直到現(xiàn)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還保持著用紙糊窗的習俗。
由于天然光的光譜具有連續(xù)性,因此無論在室內(nèi)還是室外,都能夠取得良好的光環(huán)境和視覺效果,所以&ldquo南窗北墻&rdquo的建筑格局,至今仍然廣泛地為中國城市和鄉(xiāng)村所采用。這比起西方國家中世紀城市那些墻壁承重建筑,在利用天然光源方面,要先進得多了。
天然光是一種豐富的光能資源,既經(jīng)濟,又衛(wèi)生,因此如何把天然光利用于現(xiàn)代城市的光文化建設,至今仍是一個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現(xiàn)在,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種用于庭院和草坪做裝飾光用的太陽能燈具,竊以為應當大力提倡和使用。
在中國,利用火光照明也很早出現(xiàn)了。
據(jù)研究,人類用火的歷史甚久,約在79萬年之前。50萬年以前的北京猿人,不但懂得用火,而且能夠管理火及保存火種。火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和溫暖,在如漆的黑夜,有了火,就有了光的延續(xù)。
火的應用,是人類光文化的又一個起點。《說文》解釋&ldquo光&rdquo字時說:&ldquo光,明也。從火,在人上。&rdquo這就是說,人,舉起了火把,就能照亮周圍的一切。由此可見,火的使用,是人類對于光文化發(fā)展的巨大貢獻。
火把,也叫火炬,學名&ldquo燭”其實,最初的&ldquo燭&rdquo是有不同種類的。《說文》&ldquo火部&rdquo解釋說:&ldquo燭,庭燎,大燭也。&rdquo后來有人解釋說:&ldquo火在地曰燎,執(zhí)之曰燭。&rdquo可見在周秦時代,火把已經(jīng)有了不同用途與規(guī)格的劃分――用于庭院照明的是大火把,用于流動照明的是小火把。
但是,火把照明有著明顯的缺欠,首先是明火,容易引起火災,特別是用于室內(nèi)照明;其次是燃燒的時間短。所以到了公元2世紀的東漢末年,便有了現(xiàn)代意義上蠟燭的產(chǎn)生
蠟燭的出現(xiàn),對中國城市的光文化發(fā)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蠟燭自東漢末年出現(xiàn)后,以其使用方便,照明范圍廣,和便于儲存和攜帶,逐漸在城市社會得到普及。一千多年來,蠟燭一直是城市生活的重要光源,直到電燈發(fā)明之后,方被普遍取代;但作為裝飾性光源,卻應用至今。此外,中國電燈的照度基本計算單位,長時期用&ldquo燭光&rdquo來表示,由此也可證明蠟燭對中國城市社會影響之深遠。
魏晉時期,蠟燭得到了廣泛應用;當時,豪門望族不但生活奢侈,而且競相斗富,史書上就有石崇&ldquo與貴戚王愷、羊琇之徒亦奢靡相尚,愷亦飴澳釜,崇以臘代薪&rdquo的記載(《晉書》卷33石崇傳)。
蠟燭的出現(xiàn),還說使中國城市中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有條件與光文化聯(lián)系起來。
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朝廷號召百姓于上元夜放燈,以示對佛的尊重。經(jīng)過漢末以來長時間的社會動亂,到7世紀初以后的隋唐時期,中國社會重歸統(tǒng)一。唐代是中國城市歷史發(fā)展的重要階段,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曾是當時世界上最大和最繁華的城市;當時生產(chǎn)力的快速發(fā)展,社會消費水平迅速提高,特別是城市社會的上層,普遍把蠟燭作為生活和娛樂的光源。最能代表中國城市光文化傳統(tǒng)的上元夜(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jié),其夜即上元夜,亦稱&ldquo元宵&rdquo),遂于唐代正式形成。不僅百姓燃燈慶賀,連皇帝也不時與后妃出宮&ldquo微行觀燈&rdquo,甚至&ldquo放宮女數(shù)千人看燈&rdquo(《舊唐書》&ldquo中宗本紀&rdquo)。唐玄宗是中國歷史上出名的風流皇帝,聲色犬馬,無所不好;他有一位愛妃,就是大家熟知的楊貴妃。楊貴妃有三個姐姐,分別被玄宗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每逢朝賀,她們須同大臣一樣五更即起,侍從人等&ldquo郬【耳刀改色字旁】妝盈巷,蠟燭如晝&rdquo(參看《舊唐書》&ldquo后妃傳&rdquo上)。韓國夫人更進一步創(chuàng)造出&ldquo百枝燈樹&rdquo,據(jù)傳,&ldquo百枝燈樹,高八十丈,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夜色&rdquo(王仁裕《開元天寶逸事》)。
宋代,伴隨著商品經(jīng)濟進一步發(fā)達,專制統(tǒng)治下的社會控制出現(xiàn)了明顯的松動,城市的上元夜幾乎成了居民們的狂歡節(jié),因此傳統(tǒng)城市的光文化也隨之發(fā)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東京汴梁,自新正前,即由開封府在皇宮宣德門前高搭彩棚和燈山;至上元日,游人齊集御街兩廊之下,進行各種雜技和藝術表演,&ldquo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余里&rdquo。燈山前搭建有三座大門,門上懸掛著彩結(jié)金書&ldquo宣和與民同樂&rdquo大牌。燈山左右&ldquo以彩結(jié)文殊、普賢跨獅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搖動。用轆轤絞水上燈山尖高處,用木柜貯之,逐時放下,如瀑布狀。又于左右門上,各以草把縛成雙龍之狀,用青幕遮籠,草上密置燈燭數(shù)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rdquo。入夜,畫有神話故事和市井百態(tài)的燈山頓時大放異彩,&ldquo金碧相射,錦繡交輝&rdquo,供人們欣賞。&ldquo宣德樓&hellip&hellip兩垛樓各掛燈球一枚,約方圓丈余,內(nèi)燃椽燭&rdquo。
翌日晚,皇帝親臨宣德樓,&ldquo華燈寶炬,月色花光,霏霧融融,動燭遠近&rdquo。午夜,宣德樓上&ldquo以小紅紗燈球緣索而至半空&rdquo,這是皇帝回宮的標志,燈山和宣德樓燈燭數(shù)十萬盞,一時俱滅。這時,游人開始涌向被燈光裝飾得五彩繽紛的大相國寺,相國寺大殿前設有樂棚,兩廊有木板制作、雕鏤成字、以紗絹襯于內(nèi)的&ldquo詩牌燈&rdquo,上有&ldquo天碧銀河欲下來,月華如水照樓臺”&ldquo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rdquo等詩句。&ldquo資圣閣前安頓佛牙,設以水燈&hellip&hellip九子母殿及東、西塔院惠林、智海、寶梵,競陳燈燭,光彩爭華&rdquo,其他寺院亦設樂棚,作樂燃燈,通宵達旦。內(nèi)透光的裝飾效果這時也出現(xiàn)了,如葆真宮,設有&ldquo玉柱、玉簾窗隔燈&rdquo即是一例。至于市井茶坊酒肆,也是燈燭各出新奇,游人無不駐足觀看。城內(nèi)駐軍各營按照規(guī)定不得夜游,但他們&ldquo各以竹竿出球燈于半空,遠近高低,若飛星然&rdquo。全城每個坊巷口,均設有影戲棚子;大街之上,則搭有竹架,上綴梅紅縷金小燈籠,觀燈人&ldquo敲鼓應拍,團團轉(zhuǎn)走&rdquo(以上參看夢元老《東京夢華錄》卷6諸條)。如此規(guī)模和先進的城市燈光夜景,在當時的世界上堪稱一流。
金人入侵,宋王朝遷都臨安(今杭州),但臨安的繁華程度較汴梁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上元夜燈火依舊是&ldquo家家燈火,處處管弦&rdquo(參看吳自牧《夢梁錄》)外,更興起了九月賞菊燈,而且&ldquo一入新正,燈火日盛&hellip&hellip競出新意,年異而歲不同&rdquo(參看周密《武林舊事》)。由于全城&ldquo買賣晝夜不絕&rdquo,再加上當時油價甚賤,城中的公共照明這時也出現(xiàn)了。&ldquo巷陌爪扎,歡門掛燈,南至龍山,北至北新橋,四十里燈光不絕。城內(nèi)外有百萬人家,前街后巷,僻巷亦然,掛燈或用玉柵,或用羅帛,或紙燈,或裝故事,你我相賽&rdquo(參看佚名《西湖老人繁盛錄》),應當說,這是世界城市中最早出現(xiàn)的&ldquo燈光一條街&rdquo。
當時的各色燈具也是爭妍斗艷,美不勝收,同樣堪稱世界一流。民間創(chuàng)制的燈籠品類繁多,&ldquo凡數(shù)千百種,極其新巧,怪怪奇奇,無所不有&rdquo。低檔的有玉柵小球燈、奇巧玉柵屏風燈、捧球燈、快行胡女兒沙戲燈、走馬燈等等;高檔的多為蘇州、福州等地制造,而&ldquo以&lsquo蘇燈&rsquo為最,圈片大者徑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種種奇妙&hellip&hellip福州所進,則純用白玉,晃耀奪目,如清冰玉壺爽澈心目。近歲新安所進益奇,雖圈骨悉皆琉璃所為,號&lsquo無骨燈&rsquo&rdquo。&ldquo外此有魫燈,則刻鏤金珀、玳瑁以飾之。珠子燈則以五色珠為網(wǎng),下垂流蘇,或為龍船、鳳輦、樓臺故事。羊皮燈鏃鏤精巧,五色妝染,如影戲之法。羅帛燈之類尤多,或為百花,或細眼,間以紅白,號&lsquo萬羅眼&rsquo者,此種最奇。外此有五色蠟紙、菩提葉,若沙戲燈影馬騎人物,旋轉(zhuǎn)如飛。又有深閨巧娃,翦紙而成,尤為精妙。又有以絹燈翦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有貴邸嘗出新意,以細竹絲為之,加以彩飾,疎明可愛&rdquo。但偏安一隅的南宋皇帝并不以此為滿足,仍令作琉璃燈山,高五丈,&ldquo人物皆用機關活動,結(jié)大彩樓貯之。又于殿堂、樑棟、窗戶間為涌壁,作諸色故事,龍鳳噀水蜿蜒如生,遂為諸燈之冠&rdquo。皇帝觀燈時,&ldquo金爐腦麝如祥云,五色熒煌炫轉(zhuǎn),照耀天地”群燈之中,更以五色玉柵簇成&ldquo皇帝萬歲&rdquo四個大字
以上是網(wǎng)絡信息轉(zhuǎn)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