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今日頭版截圖
中國成世界第三個完整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國家 神舟十號還有載人交會對接任務,但具體時間未定
神舟九號航天員
&ldquo蛟龍&rdquo號潛航員
互致祝福
24日17時41分,順利完成手控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九號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向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7000米新紀錄的3位潛航員表示祝賀和問候。
景海鵬代表神舟九號飛行乘組說:&ldquo今天,在我們順利完成手控交會對接任務的時候,喜聞蛟龍號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向葉聰、劉開周、楊波3位潛航員致以崇高的敬意,祝愿中國載人深潛事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祝愿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rdquo
9時07分,&ldquo蛟龍&rdquo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下潛至7020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這也是世界同類型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
12時55分,航天員成功&ldquo駕駛&rdquo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微博)實現剛性連接,再次形成組合體,中國首次手控空間交會對接試驗成功。
&ldquo蛟龍&rdquo號潛航員在海底向神舟九號送上祝福:&ldquo祝愿景海鵬、劉旺、劉洋三位航天員與天宮一號對接順利!祝愿我國載人航天、載人深潛事業取得輝煌成就!&rdquo
一天之內,中國同時誕生了載人航天和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
神九天宮首次手控對接成功
綜合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24日實現新突破,神舟九號航天員成功駕駛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對接,這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完整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神九精準&ldquo倒車入庫&rdquo
這一操作是由在地面進行了1500多次模擬訓練的43歲航天員劉旺實施的。12時38分,他開始手動控制飛船的姿態、速度和方向,使神舟九號從140米外向天宮一號緩緩接近,以倒飛姿態靠攏天宮。
在距地球343千米處實施這個類似&ldquo倒車入庫&rdquo的動作,相當于&ldquo太空穿針&rdquo,要求航天員具備極好的眼手協調性、操作精細性和心理穩定性。
12時48分,對接機構成功接觸。12時55分,一個多小時前剛剛分開的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實現剛性連接,再次形成組合體,中國首次手控空間交會對接試驗成功。
至此,在美國、俄羅斯成功進行空間交會對接試驗40多年之后,中國完整掌握了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具備了以不同對接方式向在軌航天器進行人員輸送和物資補給的能力。
作為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在2011年11月與神舟八號的第一次對接,突破了自動交會對接技術。神舟九號升空40多個小時后與天宮一號首次對接,再次驗證了自動交會對接技術。
&ldquo手動控制和自動控制是交會對接的兩種手段,互為備份,缺一不可。&rdquo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啟動20年以來,先后完整掌握了天地往返、出艙活動和交會對接三大基本技術,擁有了建設空間站的基本能力。
根據計劃,4天后的飛船撤離同樣以航天員手控方式進行。到29日返回時,景海鵬、劉旺、劉洋在完成神舟九號飛行使命的同時,還將創造中國載人航天史上飛行時間最長的紀錄。
神十還將載人交會對接
當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發布會上說,為了更加全面地掌握交會對接技術,我國規劃了神舟八號、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的交會對接。按照規劃后續還應該有神舟十號的載人交會對接。但她指出:&ldquo對于神舟十號具體任務的安排和實施時間,要等到這次神舟九號任務完成以后進行全面總結,以及對天宮一號進行全面評估以后才能最終確定。&rdquo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經費約390億
武平透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目前總經費約390億元人民幣。
武平說,我們從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在完成第一步任務,也就是完成神舟六號任務以后,經費一共花了200億元人民幣。我們全部完成交會對接任務,也就是到明年完成神舟十號的任務,從預算上來講,應該也是不到200億元人民幣,約190億元人民幣左右。
&ldquo蛟龍&rdquo號最大下潛深度
7020米
可在全球99.8%的海底長時間作業
據新華社&ldquo向陽紅09&rdquo船6月24日電 我國首臺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的載人潛水器&ldquo蛟龍&rdquo號24日進行了7000米級海試第四次下潛試驗,本次試驗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20米,達到&ldquo蛟龍&rdquo號潛水器最大設計深度。
這也是&ldquo蛟龍&rdquo號載人潛水器研制以來進行的第49次下潛試驗。
這場我國載人深潛史上里程碑式的下潛試驗在一場大雨中開始,北京時間4時30分,海試團隊舉行試航員出征儀式,執行本次下潛試驗的試航員葉聰、劉開周、楊波進入潛水器。
5時29分,在水中調整了幾下身姿后,&ldquo蛟龍&rdquo號穩健地向深海潛去。
3個多小時的下潛,&ldquo向陽紅09&rdquo試驗母船上的現場指揮部內緊張有序,監控屏幕上顯示著海面和水下的監控畫面和各種數據,揚聲器中不時響起&ldquo蛟龍&rdquo號潛航員和水面控制人員之間沉著冷靜的通話聲。
北京時間8時55分,監控屏幕上&ldquo蛟龍&rdquo號深度悄然指向&ldquo7005&rdquo,早已屏息等待的人群瞬間沸騰了。
9時07分,&ldquo蛟龍&rdquo號來到7020米深度海底,并進行了海底航行、布放標志物、取水樣、攝影攝像等作業。&ldquo在航行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海底有散落的類似結核狀物體,有白色、紫色的類似海參的生物,有很短很細的類似海綿的生物。&rdquo葉聰說。
&ldquo&lsquo蛟龍&rsquo號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證明它可以在全球99.8%的海底實現較長時間的海底航行、海底照相和攝像、沉積物和礦物取樣、生物和微生物取樣、標志物布放、海底地形地貌測量等作業,&rdquo海試現場總指揮劉峰說,&ldquo這是我國深海技術的一項重大突破。&rdquo
他同時表示,海試團隊將再接再厲,擇機繼續開展一到兩次7000米深度下潛試驗,進一步驗證潛水器在7000米深度的各項功能和性能,為潛水器日后投入實際應用打下堅實基礎。 》》轉自騰訊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