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工匠”,他認為在工業化生產的時代,工匠要思考如何推動精益化生產,“如今這個應用得到行業的認同,并被廣泛使用,感覺為行業的發展干了一點實事,這也是當初回歸所想要找到的成就感。”
人物
檔案
賀利明,男,36歲。現任順德區樂華陶瓷潔具有限公司衛浴技改辦主任。2016年6月被評為首屆“佛山·大城工匠”。
進入12月份,企業的生產銷售迎來又一個旺季,順德樂從大墩工業區內車來車往。樂華陶瓷潔具公司的鐵閘門上貼了一張a 4紙,走近才能看清上面寫著“衛浴技改辦”,國產機器人噴釉項目正是在這“不起眼”的廠房里研發成功的。作為項目主推者,賀利明已先后參與了機器人浴缸噴涂纖維、紅外控溫浴缸自動成形爐等一系列技術革新項目,推動行業往精益化生產前進,不斷改善工人的生產環境。
困難:推動技改曾遭遇多重阻力
走進衛浴技改辦公室可以看到,里面放著多臺實驗用的機器人,幾個技工正在做研發工作。技改辦主任賀利明介紹稱,目前全公司有十多個技改團隊,衛浴技改團隊主要是負責機器人應用的研發為主,目前有十多個成員。
在賀利明看來,自己所在的企業甚至整個行業能越來越重視研發的投入實屬不易。2004年,賀利明正式進入陶瓷行業,2007年,他加入樂華陶瓷,做工程設備,平時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維護機器。“維護機器是非常貼近生產的,在維護的過程中我會去思考設備為何會壞,設備優化能減少工人的負擔等問題。”他說。
于是,賀利明就開始了一樣本職以外的事情———推動生產線的技改。據介紹,傳統的生產工藝需要高溫高濕的環境,工人們需要將一個模具翻來翻去。賀利明就想把它變為一條半自動化的生產線,至少能減輕一線工人的勞動負擔。
然而,他的想法卻得不到大家的認同。一方面,生產管理人員認為,投巨資去改造生產線,效率卻沒提高多少,當時的工人又比較好招;另一方面,技術管理人員認為原來的技術已經很成熟了,新的東西會有風險,沒必要冒這個險。他的方案沒有獲批,因此整個項目也停滯了。2009年年底,賀利明離開了公司。
后來,行業爆發了嚴重的職業健康問題,很多工人不再愿意從事這項職業,多個公司都開始去推動技術改造。2010年年底,樂華陶瓷再次向賀利明發出邀請,要他來負責公司的技改工作。“做了那么多年的衛浴潔具,感覺自己的一些想法能有希望在這里實現,所以就決定回來了。”他說。
挑戰:進口設備無法對接國內產品
要想把“想法”變成“實際”并不容易,人才缺乏、國內無成功經驗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擺在了技改團隊面前。賀利明回憶稱,既然找不到方向,就去國外的工廠看看有哪些設備是適合國內的。當時,樂華陶瓷的做法是直接購買進口設備,用國外的工藝來生產。然而,用了一段時間后卻發現這種方法行不通,原因在于國內外的產品在結構設計和生產環節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賀利明表示,進口花了非常多的成本,最后還是失敗了,“但也從中了解到技術難點在哪,也為企業培養鍛煉了人才。”
突破:把“天馬行空”的想法變成實際
既然不能直接用國外的機器,賀利明就開始帶領團隊走自主研發的道路。該團隊推動的第一個項目是機器人噴釉,由于之前沒有經驗,他們就跟機器人公司和院校進行產學研合作。團隊提出了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其中就包括“人工噴釉的時候,能不能找個攝像機記錄,然后機器人就會了”這個點子。
賀利明表示,要想通過視覺完成數據傳遞還比較難,但能不能通過人工拖動機械臂來噴釉,然后記錄行走軌跡,最后轉換成機器人能讀懂的數據呢?于是,技改團隊開始與機器人公司合作開發了一款“示范教學臂”———工人拖著示教臂噴一遍,機器人就能學會,能噴出一樣的效果。經過多次失敗,多代方案的改進優化,該團隊成功實現國產機器人噴釉可能。
賀利明稱,原來最大的問題是原料配方一變化,那就要重新花一兩個月去編程,現在如果發現噴涂效果不理想,切換成教學模式,工人示教一次,機器人馬上就可以學會并實現量產了。此外,機器人噴釉的穩定性更強,還能24小時在崗。而對于他來說,自動化生產最大的好處是工人能脫離高風險的崗位,去從事技術性、品質性更強的工作。
創新不停步,在成功研發機器人噴涂后,賀利明陸續推動機器人浴缸噴涂纖維、紅外控溫浴缸自動成形爐等一系列技術革新項目。現在,他在推動“噴涂應用的粉塵收集”項目,力圖減少生產對環境的污染,所收集回來的粉塵能作為原料回收利用,“相關的技術已經驗證過了,現在到了做樣機的階段。”
統籌:南都記者 田海燕 采寫:南都記者 楊韻儀 岑龍基
來源:奧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