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7月2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日本政府估計絕對想不到,變化就發生在一個月之間。一個月前,俄羅斯還信誓旦旦地說,未來,從俄羅斯通向日本的天然氣管道將鋪設在海底。不想翻臉比翻書還快,6月29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總裁米勒正式回應,這&ldquo在技術和經濟上都不合理&rdquo,俄羅斯決定,放棄該計劃。
俄羅斯放棄對日天然氣管道計劃
米勒甚至還進一步封死了未來合作的可能。他說,在對日供應方式中,唯一被考慮的,只有液化天然氣。作為甲方的俄羅斯,提出兩個理由,技術不合理,經濟不合理。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技術上主要指在北方凍土層建設這樣的管道非常困難。凍土地帶到夏天會融化,而冬天會凍上,肯定經常會發生地質性的偏移,要使用很多復雜的技術,還不能保證管道供應的安全。經濟上不合理更明顯,管道建設成本非常高,中間又沒有日本投資非常困難,所以算到經濟上也不合理。
俄羅斯豐富的油氣資源一直是臨近國家爭取的目標。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ldquo安大線&rdquo與&ldquo安納線&rdquo的爭論就讓中日兩國傷透了腦筋。2003年,俄羅斯還是選擇了把輸油管線從產油地安加爾斯克修到太平洋沿岸的納霍德卡,而不是修到中國大慶。
2009年2月,中俄簽署 &ldquo貸款換石油&rdquo協議,中國方面以250億美元的貸款換取俄羅斯3億噸石油。結束了中俄之間十幾年的石油談判。
日本無奈被迫重啟核電計劃
從這些事實可以看出,俄羅斯在能源上的一舉一動往往對鄰國能源需求造成很大影響,特別是對于日本這個能源短缺的國家。一個月前,日本前首相菅直人還在聽證會上,信誓旦旦地和核電劃清界限:
菅直人:政府應對核事故負起最重要責任,我未能阻止這次事故,我感到抱歉。我確信,最安全的核電,就是不依賴核電,也就是脫離核電。
誰知道,他們很快就聽到了現任首相野田佳彥的最新表態,7月1號,日本重啟大飯核電站,結束&ldquo零核電&rdquo時代:
野田佳彥:為保證國民生活,我認為應重啟大飯核電站三號、四號機,我們要爭取當地政府的理解,并推動大飯核電站重啟程序。
大地震前,日本核電站發電總量占國家電力的30%,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日本大公司每年從俄進口天然氣1000萬噸;日本今年夏天電力缺口可能高達15%。這些數據似乎只給日本兩個選擇,要么多進天然氣,要么,重啟核電。
清華大學教授、日本問題專家劉江永:日本有54座核電站,如果全部停止運轉,它在生活、生產用電方面會遇到絕對的供電不足,有20%-25%供電缺口。再有,重啟核電在考驗民眾對核電的心理承受力,以及政治斗爭。
專家:手握多張牌 油氣成俄羅斯博弈砝碼
但是,日本民眾不管這些,他們高舉標語,走上大街,依舊延續著談&ldquo核&rdquo色變的心態,反對重啟核電站。因為這樣,太危險了。不過,剛剛從日本回來的韓曉平說的一番話,似乎在說,有時候,開源,不如節流:
韓曉平:去年日本對能源需求一下減少了5%,日本原來到處都燈火輝煌,而現在到處都很昏暗。大家都用節能燈,所以日本的需求在不斷的下降。對于俄羅斯來說,他已經看得很清楚,如果繼續再把更多的能源供給日本,他也很難賺到錢。
如若以天然氣論英雄,俄羅斯自然是完勝,光它手里一塊薩哈林氣田,就足夠日本享用13年。這也足以讓它在和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ldquo斗氣&rdquo大戰中,始終立于不敗。技術+經濟,這樣的理由在俄日十多年的天然氣管道談判中,真的說得通嗎?劉江永教授的話或許值得思考:
劉江永:前不久,梅德韋杰夫從總統變成總理,還要去登南千島群島其中的一個島嶼,日本表示不滿。雙方有這種政治上的不快,運用油氣成為一個砝碼,再直接進行博弈。最近朝鮮跟俄羅斯在天然氣管道鋪設上,談得好像還有點眉目,俄羅斯向東北亞地區輸送能源,這是他手中重要的一個資源牌,也是一張外交牌。俄羅斯他是有多重選項的,不是吊在日本一棵樹上。
在日本眼中,俄羅斯是一顆參天大樹。但在俄羅斯的心里,日本只是樹林中的一角?;蛟S這筆交易,從一開頭,就注定了輸贏。
轉自》》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