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長的摩天大樓:地方政府群陷&ldquo高度崇拜&rdquo
從上海陸家嘴第一批摩天大樓興起,到遠大集團高調宣布世界第一高樓&mdash&mdash長沙&ldquo天空城市&rdquo計劃,二十年多來,在這片越來越茂密的水泥叢林里生長的,早已不僅僅是中國人對這些龐然大物的好奇與崇拜,更多的是對這一輪輪高空瘋長的擔憂。
相比起上世紀3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摩天大樓熱代表的資本自發形成的商業力量,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中國大陸愈燒愈旺的這團&ldquo摩天火&rdquo則更有中國特色&mdash&mdash政府主導。在摩天大樓的高度和外觀決定上,地方政府仍舊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而在喜好上,設計公司似乎已經摸出了一條鐵律&mdash&mdash&ldquo高&rdquo。&ldquo世界最高樓&rdquo,&ldquo區域最高樓&rdquo,這些頭銜似乎已經成為當地政績中極具說服力的一欄,而這其中也不乏以毫厘之差將某個&ldquo最高&rdquo收入囊中的例子。
而如果說北上廣的摩天大樓熱大部分是為了在有限土地面積內實現最大的辦公居住需求,作為當地經濟的高速發展與城市建設腳步加快的投射,那么長沙的&ldquo天空城市&rdquo,貴陽的17座摩天大樓規劃,防城港的亞洲國際金融中心,這些并沒有足夠的&ldquo摩天大樓消費能力&rdquo的內地二三線城市,對于摩天大樓的追捧就顯得更具象征意味。除了城市形象的提升,城市品牌的打造,拉動經濟的美好愿景,這種千城一面的蓋樓熱不禁讓人想起中國人的根深蒂固的物質崇拜與好大喜功的社會心理。
1999年,德意志銀行的經濟學家勞倫斯首度提出了&ldquo摩天大樓指數&rdquo的概念,被稱為&ldquo勞倫斯魔咒&rdquo,即在摩天大樓立項之時,是經濟過熱時期;而摩天大樓建成之日,即是經濟衰退之時。&ldquo建筑熱是信貸過剩的一個信號。&rdquo
而事實也是如此,摩天大樓的建造雖有其突發性和偶然性,但信貸寬松、土地價格飆升和過分的樂觀預期仍是其必要前提;而在建筑完工之日,往往也是經濟進入緊縮衰退之時。經濟發達的紐約迪拜尚且如此,中國經濟的走向是否會被一發而不可收拾的高樓熱所影響更令人擔憂。
并且中國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表示,中國實體經濟增長已大幅放緩,由此想去,高樓落成之時,城市是否能躲過&ldquo勞倫斯魔咒&rdquo,規劃者所期望的經濟進一步增長是否會如期出現,也許是個未知數。
有專家指出,美國的摩天大樓以實體企業投資為主,這就意味著大樓落成后出租運營壓力可由投資企業本身消化一部分。但在中國,投資方多來自房地產業,因此這些大樓建成后便會面臨著巨大的銷售出租壓力。這些摩天大廈一旦建成,便會陪伴我們一生,在歡慶高樓破土動工的同時,或許如何善終更值得我們思考。
而從生活需求角度來看,實際上,這些大費周章價值不菲建成的超高層建筑并不宜居。所有普通建筑中的小問題在超高層中都將被放大,其中比起恐高,城市居民對于其逃生幾率的擔憂更為明顯。而現代消防救援設備高度的增長速度遠遠比不上這些高樓,一旦發生火災,摩天大樓便會成為一根巨型煙囪,高層居民逃無可逃。如此費盡周折建起的摩天大樓也或許并不容易為這座城市添加多少安全感。
摩天大樓于中國之火熱多少讓人覺得有些瘋狂,其中的政績象征、經濟因素、文化背景等等問題在高聳入云的玻璃幕墻的折射下顯得更加畸形怪異。摩天大樓熱該如何降溫,其中生活環境、城市文化與政治角力、形象工程之間的權衡仍有待繼續探索。
轉自》》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