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組合:
中國中車、三一重工、贏合科技、浙江鼎力、恒立液壓、杰克股份、中環股份、杰瑞股份、百利科技
重點組合:
華鐵股份、新筑股份、日機密封、徐工機械、諾力股份、中金環境、克來機電、建設機械、晶盛機電、華測檢測、長川科技(電子團隊覆蓋)、銳科激光、埃斯頓、璞泰來、伊之密、弘亞數控,關注至純科技、神州高鐵、臺海核電、應流股份等
本周整體觀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堅持改革開放,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解決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貴問題。以軌交為代表的基建將繼續實現逆周期調節的功能,其中擴大地方專項債券的形式將有效化解前期市場擔憂的“無米下炊”的局面。獲益板塊主要為:軌交和工程機械。高端制造領域,重點關注已經領先全球“半個身位”的新能源車領域。
本周專題:哪國能承接中國巨大產能轉移?
要點:選擇印度、印尼、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和墨西哥幾個國家,研究其承接“中國產能轉移”的能力。從兩個方面研究:以電力和工業廠資等硬件為代表的產能儲備;以人口結構和產業結構等人力資源為代表的結構變化彈性。綜合而言,印度、印尼、泰國、越南等過的優勢在于勞動力儲備、未來有可能實現大量的農業人口遷移和女性勞動參與率提升,但短期內硬件方面的產能儲備未必充足;馬來西亞已完成了工業化主要進程,未來彈性主要來自于經濟周期回復和前幾年的工業投資積累了一定產能儲備;墨西哥亦完成了城市化、工業化,其優勢更多在地理優勢和政策優勢,未來優勢并不明顯。相應的工業投資恢復后將迎來投資小高潮。前期受到抑制的機器人、激光設備、高端機床、注塑機、精密模具、高端伺服及控制器等領域的企業將普遍獲益。
投資機會概述: 鋰電設備:電池產能過剩嚴重,為何仍在大規模擴產?
1)電池企業是否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答案是肯定的。根據高工產研的統計,2015-2018年,動力鋰電池市場整體的產能利用率持續走低,到2018年預計僅為28%左右。2)過剩的主要是低端電池,相較于高端電池而言在能量密度(與車廠的補貼系數直接相關)、一致性、穩定性等方面差距巨大,因而現階段未被車廠選擇的電池廠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無效產能;3)有意思的是,高端電池產能利用率的情況目前來看也不是100%,但其擴產動力非常足。例如國內的catl、比亞迪、孚能,其產能利用率分別為84%、55%、48%,我們統計得到,目前松下、lg、三星sdi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約為27%、36%、44%,電池在當前階段看來似乎并不是不夠用。但各家仍有較大的產能規劃、積極擴產;4)我們認為存在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名義產能并不能反映實際產能;第二,高端產能與全球動力鋰電需求還是較為匹配的;第三點非常重要,源于汽車廠對于供應鏈管理的高度重視。這表現為部分車廠與電池廠鎖定了較為長期的供貨協議,或者擬與電池廠成立合資廠,本質上就是為了確保其供應鏈安全及后續對電池數據的主動權。這就讓這些電池企業切實看到了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的需求;5)我們對于2018-2020年在國內落地的電池產能預測為:82.75、97.35、110.70gwh,同比增速-10.05%、17.64%、13.71%,明年有望迎來以龍頭為核心的產能擴張新高峰。
工程機械:
11月挖機銷量15,877臺,yoy+14.9%,12月銷量預計超過1.6萬臺、同比增速接近15%。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地方政府債券規模擴大和基建投資實現逆周期調節的方向明確,未來2~3年開工量預計重組。由此預測18~19年挖機銷量均將超過20萬臺,國產四強市占率持續提升,資產負債表修復后利潤釋放加速,重點龍頭公司資產質量不斷改善。重點推薦:三一重工、恒立液壓、浙江鼎力、徐工機械、建設機械,關注艾迪精密。
油服設備:
opec及部分非opec國家周末達成減產協議,力度超市場預期,有利于穩定油價,其中opec減產80萬桶/天,非opec減產40萬桶/天。國際油價短期波動對國內資本開支幾乎沒有影響。在國家高度重視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三桶油將加大資本開支以增加能源儲備。繼續重點推薦杰瑞股份,關注石化機械、海油工程、中海油服、港股安東油田服務、華油能源。下游煉化項目推薦日機密封。
風險提示:上游資源品/油價下跌,重點公司業績不達預期,基建投資大幅下滑,重大政策變化,頁巖氣項目、基建項目投資落地不及預期等。
(文章來源:天風證券)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