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引領全省現代產業體系發展的500強項目奠定了廣東產業轉型棋盤布局,新型顯示、軟件、新材料和新一代通信等4個年產值超千億元的新興產業集群在珠三角各地蓬勃發展,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高端服務業集聚區和空港海港經濟圈影響力日益彰顯。圖為深圳前海物流港區。 南方日報記者 周游 攝
編者按
轉型升級是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路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在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指出,轉型升級符合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關系人民群眾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只有改變低附加值產業比重過大的經濟結構,才能持續地提高勞動者收入,有效擴大內需,從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近年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各地堅定不移調結構,腳踏實地促轉變,涌現出許多新亮點。近期,南方日報主要負責同志帶隊,組織精干的采訪隊伍深入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采訪,挖掘各地加快轉型升級的新探索、新做法、新進展、新成效、新經驗,并形成一組系列深度報道。今天起首先推出《轉型升級看珠三角》(分產業升級、城市升級、環境升級三篇),敬請讀者垂注。
如果說廣東產業轉型升級是一盤棋,那么,&ldquo深入實施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rdquo、&ldquo促進珠三角優化發展&rdquo,就是決定勝局的中盤之戰。
從過去近30年,廣東依靠改革開放一舉成為&ldquo世界制造業加工基地&rdquo,到過去幾年,廣東利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形成的&ldquo倒逼機制&rdquo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再到當前,面對新一輪國際經濟形勢的深度調整,廣東產業轉型升級一步一臺階,大步邁向前。珠三角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產業轉型升級以&ldquo退&rdquo為&ldquo進&rdquo、&ldquo新&rdquo&ldquo舊&rdquo騰挪、有&ldquo破&rdquo有&ldquo立&rdquo,敢為人先,闖出新路。當轉型升級之&ldquo戰&rdquo在全省進入攻堅克難之時,珠三角產業發展步伐堅實,1.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充滿生機和活力,呈現英姿勃發態勢。
以&ldquo退&rdquo為&ldquo進&rdquo
珠三角產業揚長避短添活力
莞草悠悠,荔枝飄香。
作為廣東外向型經濟的一個縮影,東莞的困惑與輝煌歷程受到全省乃至全國的高度關注,正如汪洋書記的殷殷勉勵:&ldquo東莞轉型升級成功之日,廣東科學發展勝利之時&rdquo。
事實上,從原本一個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傳統產業大市,經過不斷&ldquo涅槃&rdquo重生,到如今轉型升級初見曙光,東莞產業不斷演繹著因&ldquo舍&rdquo而&ldquo得&rdquo、以&ldquo退&rdquo為&ldquo進&rdquo的故事。
在東莞寮步、大朗及大嶺山交界處,一塊面積達7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郁郁蔥蔥,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如同一顆明珠鑲嵌在南粵大地上。
園區看不到濃煙彌漫的廠房,隱藏在這碧水青山背后,華為、宇龍通訊、生益科技等先進制造業項目&ldquo鳳凰來棲&rdquo,這片土地正在成為廣東高新產業與尖端人才的聚集地。廣東易事特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思模自豪地說:&ldquo落戶松山湖這5年,比我們企業過去15年發展總和的3倍還要多。&rdquo
如果說松山湖是東莞產業新崛起的&ldquo后起之秀&rdquo,那紡織重鎮大朗鎮則是歷久彌新的&ldquo不老松&rdquo,它以不凡經歷敘說著金融危機以來的傳奇。
以前,這一全球毛織業最集中的小鎮基本上靠&ldquo手&rdquo打天下。2008年一場世界性的金融風暴,讓小鎮不勝涼意。寒風中,不進則退。大朗通過購置數控織機、引進先進技術、轉型升級產業,演變成為&ldquo數控織機最集中的小鎮&rdquo。
鎮還是那個鎮,但產業已有了質的飛躍。
從打造既有&ldquo星星&rdquo又有&ldquo明月&rdquo的多層次產業結構,到以重大項目、重大產業集聚區、重大科技專項為代表的&ldquo三重&rdquo建設作為結構調整的抓手,從堅定不移開展&ldquo三打兩建&rdquo,到打造創新型經濟強市,東莞在忍受內外需&ldquo缺氧&rdquo的陣痛中,淡化&ldquo戰術勝利&rdquo,瞄準&ldquo戰略成功&rdquo。
在東莞以&ldquo退&rdquo為&ldquo進&rdquo的同時,珠三角其它地市也紛紛堅定轉型之路,快馬揚鞭,描繪出一幅你追我趕的&ldquo九駿圖&rdquo。
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珠三角地區6個產業轉出市累計轉出企業超過6000家,淘汰關停企業約7.22萬家,涉及投資總額602億元。與此同時,新引進企業約1.47萬家,投資總額1.03萬億元,其中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企業占55%。
如今,在江門新會,南車基地帶動廣東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ldquo核心升級”在佛山南莊,這一&ldquo建陶重鎮&rdquo用數年時間轉型一躍而成中國陶瓷總部基地;在深圳,&ldquo科技+金融&rdquo的投資與擔保聯動,使經濟特區成為大批科技型企業的&ldquo孵化器&rdquo&hellip&hellip
進退之間,珠三角產業轉型轉出一片新天地。
&ldquo新&rdquo&ldquo舊&rdquo騰挪
打造現代產業體系核心區
站在珠江口眺望,西江、北江和東江之水奔涌而來匯流入海。前方,與香港、澳門相依,還有遼闊的南海;背后,與羅浮、丹霞相連,更有寬廣的大陸腹地。
改革開放前30年,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走出了名震天下的&ldquo珠江水&rdquo、&ldquo廣東糧&rdquo、&ldquo嶺南服&rdquo,后來又崛起了遐邇聞名的粵家電、廣東it、廣州汽車。勤勞的南粵人民,讓&ldquo廣東制造&rdquo成為了世界市場價廉物美的代名詞。
但時過境遷,如果說第一階段,廣東抓住了以輕紡工業為主的勞動密集性的產業轉移,第二階段又把握住了以化工業為主的資本密集性的產業轉移,那么在新的時期,當以新技術、新材料、it行業為代表的技術密集性的世界第三波產業轉移掀起時,珠三角,還能否再度領先一步?
產業結構由&ldquo輕&rdquo至&ldquo重&rdquo,&ldquo廣東制造&rdquo正在迅速補長裝備制造業這一短板。
去年,國內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企業中國北車集團與珠海市政府簽訂協議,投資超百億元打造&ldquo100%低地板有軌電動車&rdquo。加上此前中航通用航空總部基地的落戶,中海油、中船等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巨型項目的搶灘布局,珠海已經從&ldquo上天入海&rdquo升級為&ldquo海陸空&rdquo全面發展。
與此同時,引領全省現代產業體系發展的500強項目已經奠定廣東產業轉型棋盤布局,新型顯示、軟件、新材料和新一代通信等4個年產值超千億的新興產業集群在珠三角各地蓬勃發展,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高端服務業集聚區和空港海港經濟圈影響力日益彰顯。
價值鏈升級從&ldquo低&rdquo到&ldquo高&rdquo,珠三角不再拼汗水、拼體力,而是拼知識、拼智慧。
醬油,這一再普通不過的日常消費品,在佛山市海天調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卻因信息化與自動化技術的充分利用而被賦予了濃濃的&ldquo科技味&rdquo。從生產到包裝、運送、銷售,不僅產品進出貨效率大幅提升,資金使用效率提高,而且實現了精確的批次管理,能有效對問題批次產品做到針對性召回。 同樣是在佛山,南方風機股份有限公司為擺脫激烈的同質化競爭,由傳統的民用通風設備轉向核電、地鐵和公路隧道等高端領域,如今已占領了國內七成核電通風市場,并于2009年在創業板成功上市,去年營業總收入、利潤總額雙雙實現同比超過30%的高速增長。 今年6月7日,省委副書記、省長朱小丹在佛山調研時強調,要把制造業轉型升級作為轉型升級的主戰場,以此帶動經濟社會全面轉型升級。 正是在這引入增量、優化存量的&ldquo新&rdquo&ldquo舊&rdquo騰挪之際,珠三角正在引領廣東現代產業體系加速構筑。有一個數據可以佐證:2011年,廣東單位gdp能耗為0.639噸標準煤,僅高于北京,處于全國第二低位,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居全國第一低。也就是說,在2007&mdash2011年的五年間,廣東以6.0%的能耗增速,支撐了10.6%的gdp增速。有&ldquo破&rdquo有&ldquo立&rdquo創新,引領產業脫胎換骨 五年間,從思想到行動、從經濟到社會、從重點突破到系統構建,解放思想也帶來了產業領域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創新成果的大量涌現。 2010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