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清軒繪
閱讀提示
&ldquo名校屬地擴招挑戰教育公平&rdquo,近日一則新聞將北大、清華這兩所中國頂尖學府再次卷入&ldquo地域歧視&rdquo的雷區。幾個月前,清華、北大先后允諾,將在北京地區減少高考招生計劃投放。然而,承諾卻與現實大相徑庭。據媒體報道,清華今年在京總擴招達45.3%,北大今年在京一批次擴招達33.6%,如此&ldquo逆勢而為&rdquo頗有&ldquo挑戰底線&rdquo之嫌。
而后,8名律師又&ldquo火上澆油&rdquo,聯合致信教育部,痛陳&ldquo高招地域歧視&rdquo。他們將15家在京部屬高校屬地招生計劃,與在河南、湖北、山東、四川、河北、安徽這6個高考大省的招生計劃相對比,數據相差之懸殊令人震驚。8名律師甚至質問:在優質教育資源嚴重不均的情況下,中央部屬高校究竟是全國人民的高校,還是屬地人民的高校?
【質疑】兩校自毀承諾,在京一批次大擴招
【回應】計算方法有誤,增招源于生源質量
&ldquo北大今年在京錄取總人數比2011年減少37人,沒有進行大規模擴招。&rdquo面對&ldquo屬地擴招&rdquo的質疑,北京大學新聞發言人近日予以回應,認為媒體報道不符合實際情況。
據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介紹,今年北大在京一批次文科計劃招收80人、理科計劃招收140人,錄取時均按100%比例提檔,因有等分考生,文科實際錄取81人,理科實際錄取142人。這樣算來,北大在京一批次錄取學生223人,比計劃人數多了3人,擴招比例為1.36%。
那33.6%的一批次擴招比例從何而來?此前媒體報道中指出,北大今年在京文科、理科分別錄取106人、188人,這比原計劃的80人和140人共計增加了74人,由此計算便可得出33.6%。北大方面表示,在該計算方法中,&ldquo計劃人數&rdquo是一批次的,而&ldquo錄取人數&rdquo則不僅包括一批次。
對于擴招比例的計算,清華大學也同樣&ldquo委屈&rdquo。&ldquo媒體所說的45.3%,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統招的擴招,它既包括高考文理科統招批次的擴招,也包括了小語種、降分錄取的自主生、文藝特長生、體育特長生、體育高水平運動員等。&rdquo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于世杰說。至于今年在京擴招的原因,在他看來,&ldquo因為北京考生報考踴躍,而且生源質量較好。&rdquo
不過,山東大學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胡金焱卻不認同這個理由,&ldquo大學要以自己的信用和承諾作為剛性約束,北京學生的整體素質相較于農村和貧困地區可能總體好些,但這并不是多招收北京學生的依據。&rdquo他直言,人口可以有戶籍,但在教育上不該有&ldquo戶籍&rdquo。
【紅線】部屬高校屬地招生比例不得超過30%
【辯解】顧及地方利益,&ldquo一刀切&rdquo不現實
30%,被很多人視為部屬高校屬地招生的&ldquo紅線&rdquo。教育部2008年曾發文,明確要求部屬高校和有關部門(單位)所屬高校要按照&ldquo生源質量為主,兼顧地區平衡&rdquo的原則編制生源計劃,在屬地安排計劃的比例&ldquo逐年逐步調整至30%以內&rdquo。
&ldquo今年復旦大學第一批在上海招生人數共招收796名,占今年全國招生計劃總數的27.8%。&rdquo據復旦大學招生辦公室負責人介紹,復旦大學近年來一直在大幅削減招生人數,在滬招生人數比例,已從最高接近50%持續下降到現在的27.8%。不過,該負責人認為大學招生有&ldquo大小年&rdquo,會出現某個地區錄取人數突然走高的波動,&ldquo公眾應看大學招生的長期走勢,而不是僅根據一次波動來評論&lsquo公平性&rsquo。&rdquo
因上海考生表現優異,今年上海交大在本地的高考本科一批次擴招了5%。但上海交通大學招生辦負責人表示&ldquo上海交通大學在滬錄取考生1092名,占全國招生計劃的28.36%,未超過教育部規定的上限。&rdquo
據了解,與清華、北大不同,復旦、上海交通大學等在滬部屬高校均采用&ldquo部市共建&rdquo模式,其辦學經費中上海市地方財政投入占了相當大比例。&ldquo我們必須對地方財政的支持有所回報。招生名額的地區計劃數形成和調整都有個過程,&lsquo一刀切&rsquo不現實,&rdquo上海交大相關人士如此解釋。至于有人呼吁的&ldquo參照考生數量來制定招生計劃&rdquo,他坦言&ldquo短時期內不可能絕對按照人口比例分配&rdquo。
而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涂艷國則擔心,&ldquo如果一味追求人口比例上的公平,那么對于一些生源質量好的地區來說,也會造成另一種不公平&rdquo。他認為,可以參照國外的做法,比如清華、北大等高校的資金支持來自于全國,就應該更多兼顧各地。而一些高校主要是省里支持,招生時可以考慮有省內省外的差別。
【抱怨】名校向高考大省增加的名額杯水車薪
【對策】&ldquo追加計劃&rdquo漏洞靠剛性政策彌補
&ldquo北京、上海考生進名校,比外地考生的門檻低多少?&rdquo&mdash&mdash每至高考,這個話題總被反復提及。重點高校的分布不均,與高招中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持續刺激著考生和家長的神經。在8名律師致信教育部之前,已有15位學者上書國務院和教育部,建議廢止高考戶籍限制,取消大學招生的地域歧視,&ldquo切實推進教育與社會公平改革&rdquo。
事實上,北大、清華、復旦等高校對于中西部地區以及一些生源大省,在招生中已在逐步傾斜。&ldquo今年北京大學僅在河南一省就增加了20個招生計劃,貴州增加了12個,新疆、青海、西藏等其他中西部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rdquo北大招生辦負責人說。而清華大學也對西部12省(區、市)擴大了招生計劃投放,于世杰介紹,&ldquo今年在甘肅省共投放招生計劃54人,比去年增加了六成;在寧夏增投了計劃,最終實際錄取人數比計劃增加了50%&rdquo。
然而,這樣的舉動仍然難以消解公眾的質疑。&ldquo在山東這樣的高考大省,好學校本來就少,考生又多,名校增加的名額根本無濟于事,對我們很不公平。&rdquo一位網友抱怨。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