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2018中國國際軸承及其專用裝備展覽會”上,河北省臨西縣生產的軸承完成60余筆交易,國內交易額3790萬元人民幣,外貿交易額280萬美元。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經過近幾年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工程,臨西軸承產業生產能力已經達到7.5億套,年產值達到169億元,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10%以上,而且還遠銷東南亞、美國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軸承是耐用型工業產品,因而品質就是生命力。軸承產業被形象地稱為工業的“關節”,對保障工業品質量至關重要。近年來,臨西開展了“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工程,出臺《軸承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和“零占地技改”“科技創新獎勵十條”優惠政策,聘請中軸協專員何加群為軸承產業首席專家,成立河北軸承產業技術研究院、河北品牌建設研究院臨西分院、華北軸承雙創基地等,與清華大學、洛陽軸承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校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
臨西縣還引進了i5智能機床、鹽浴淬火爐、低溫冷凍技術等多種國際先進設備,扶持一批龍頭企業走“專、精、特、新”差異化發展道路,重點發展汽車軸承、高鐵軸承、陶瓷軸承、智能軸承等高端產品。全縣75%以上規模企業,每年都有技改項目,使得軸承品質實現了穩定增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加。其中,鑫泰軸承公司與沈陽機床集團實行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軸承行業高端智能制造示范應用基地——i5智能化工廠。鑫泰軸承自主研發的“單打雙輾擴工藝”,提高了軸承鍛件產品的精度和組織的致密度。目前,公司每年可生產萬套汽車軸承及軸承零部件,95%產品銷往美國、日本、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
當前,全球裝備制造業發展日新月異,設備創新必然需要軸承產業創新相支撐。臨西采取兩條腿走路方針,一方面在縣城北部、東部規劃建設占地0余畝的陽光和運河兩大工業園區,讓軸承產業入園生產,形成規模效應;另一方面發揮產業研究院優勢,每年實施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研發達100項。通過這種推進方式,使得新產品開發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臨西軸承的品種涵蓋6大系列、3000多個規格,大到直徑2.5米以上、小到直徑5毫米以下,從生產農機軸承、礦山冶金軸承等中低端產品,向生產高速電機、鐵路專用、精密機床主軸、電梯靜音軸承等多品類“高、精、尖、特”產品邁進,產業鏈條不斷延展,形成“鏈式同盟”打市場的局面。
工業產品市場競爭也是品牌競爭,培育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都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必要條件。為此,臨西一方面推動50家企業獲得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對名優名品創新起到了基礎支持作用。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會展經濟,投資2億多元建起全國最大的現代化軸承交易市場,年交易額突破60億元,成為全國銷量最大、功能完善的專業市場之一,同時每年持續召開軸承產業交易會,擴大區域品牌影響力。截至目前,全縣軸承產業已經獲得國家馳名商標2個、省級著名商標12個、省級名牌產品15項。通過名品戰略,推動軸承企業挺進了全球市場。
來源:中鋼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