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政策為我國樹立了經濟發展的大旗,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等口號的提出也為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因此他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個人和企業發展的風向標。近些年,“科技”和“節能減排”已經成為了發展的關鍵詞,如何將這兩者更好的結合,也成為了許多人和企業不斷追求的目標。新浪安徽本次獨家對話合肥市十六屆人大代表、合肥市工商聯常委、安徽省科學家、企業家協會副會長、合肥大明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興華,聽他講述道路照明行業天翻地覆的變化,感受照明科技的時代變遷。
價值升級 商人蛻變為為企業家
1993年,學醫出身的張興華便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去深圳下海經商。作為較早一批下海經商的人,他也率先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幾年之后就在醫藥行業獲得了第一桶金。改革開放初期,那個“南下淘金”火熱的年代,似乎已經全民皆商。
進入21世紀后,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也有了新的內涵,此時的張興華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做更有價值、更有創新、值得一生奮斗的事業”成為了他創業的新信條,也成為了他發展新事業的動力。通過與他的同學接觸了解后,張興華對于照明領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于2007年成立了合肥大明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逐漸走上了科技創新、節能環保的發展新方向,也逐漸實現了個人和企業對于社會發展的價值,實現了從商人到企業家的蛻變。
利政利民 讓長明燈變智慧燈
無論是家庭照明還是公共照明,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燈”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公共照明設施作為城市的基礎建設,它的地位和重要性也在與日俱增。從改革開放前的白熾燈到后來的高壓鈉燈再到現在各種類型的燈,數量變得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管理也越來越困難,時代的發展正倒逼著企業不斷進步。
張興華表示,此前路燈的日常巡查、控制節能、管理維護是城市道路照明發展中三個最突出的難點,再加上一些偏遠地區電纜丟失率較高,這些問題都加大了政府管理的難度和支出費用,也給市民夜間出行帶來許多不便。合肥作為近幾年快速發展的城市,對于城市道路照明的要求也在逐漸提高。作為合肥本土的一家企業,他們研發的“智慧化路燈管理系統”讓合肥成為全世界第一家采用智慧路燈管理方法的城市。
“天黑就亮,天亮就熄”,張興華戲稱這樣的燈為“長明燈”。無法依據周圍的環境隨時調節亮度,無法依據四時的不同自動調節開關時間,無法及時報錯報修,這是傳統的路燈照明方法。據張興華透露,合肥的路燈大約在 20萬盞左右,如果使用傳統的方法進行維護和管理,每年支出的費用是非常龐大的,效果也不是特別好。而“智慧化路燈管理系統”卻能夠將長明燈變成智能燈,能夠隨著時間和環境的不同自主調節亮度和開關時間,節約能源的損耗,每年僅此一項就能節省近百萬的費用。并且還能主動報修,大大提高了維護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除此以外,張興華帶領的大明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用emc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包攬了節能路燈的改造和后期維護費用,政府無需出資,只在節能費用當中去提取一些投資的回報,這大大減輕了政府的管理和維護壓力。利政利民,將改革開放下科技發展的成果真正服務于社會。
創新創業 這是個自由的時代
改革開放讓中國與世界接軌,提供了諸多的機遇與挑戰。無論是改革開放初期的“下海熱”還是近些年來國家鼓勵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業”,都為個人和企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當問到對于改革開放有什么感悟的時候,張興華表示:“這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個自由的時代”。
來源:新浪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