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5 >
人工智能技術還能用來藝術創作?在浦東新場古鎮,一場名為《對話:多一點ai》的展覽今天拉開序幕。參觀者只要走進“缶+文創體驗空間”,就能體驗一番最新科技與這座江南古鎮碰撞后,帶來的“穿越感”。
參與此次展覽的兩名青年藝術家分別來自中國和韓國,以新媒體互動為主題,探索ai技術在藝術創作領域的應用。青年藝術家同來自亞洲國家,古鎮的樣貌讓他們覺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眼中那東方特有的一草一木、一樓一路;陌生,是環顧四巷,現代都市人仿佛置身于千年的穿越。此情此境,應該寫入怎樣的藝術代碼與之匹配兼容?
中國藝術家周樂,將個人的創作植根于中國古典文化,從傳統的 “文人四友”(琴、棋、書、畫)中摘取“琴”和“畫”兩個部分作為研究課題,結合當下尖端的編程技術展開重組。作品《子期》通過古琴這一中國傳統器樂作為媒介,將之與現代ai聯動。觀眾每彈奏一段古琴,古琴會自動以參與者演奏的旋律為靈感,譜寫并演奏全新的旋律返還給觀眾并在展覽空間中回放,古鎮的日常便在這一問一答間延展、穿行。而作品《達達山水》,可通過普通觀眾的任意勾勒,并由ai實時“解讀”,成為一幅名副其實的古典山水畫作品。這個探索人工智能在繪畫、設計中的可能角色。
韓國藝術家設計了一套線上互動系統---作品《間》,通過在不同地方分別安置的影像捕捉系統,將觀眾的動態呈現于同一個在線的虛擬空間中,帶來一種全新的交互體驗。這個作品意在挖掘人工智能這一手段作為異地個體間溝通橋梁的重要作用,經過系統渲染處理的奇幻畫面則是人工智能體系實時進行的二次藝術創作。
645 >
此次展覽也是w國際藝術營本年度最后一個篇章,由浦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新場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主辦、藝術浦東(上海)藝術品有限公司承辦,將一直持續至明年2月28日。
作者:唐瑋婕
編輯:孫華
責任編輯:戎兵
來源:文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