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皮革業今后的發展目標應是產業的國際化,和市場的全球化。在與世界皮革業的博弈中,中國皮革業若能立足國內市場,確保產業的生存和發展,進而發展全球化的品牌和管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帶動信息、技術、營銷等多方面升級,實現皮革業的可持續發展。
縱觀我國皮革行業總體發展形勢是好的,但2010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市場環境下,中國制革企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皮革行業目前面臨一定的發展困難,諸多中小型企業在金融危機這個最寒冷的冬天不敵寒流而相繼停產或倒閉。企業將如何突破目前的困境,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為了使行業整體能夠保持穩定和健康發展,為了使更多的企業能夠安然度過這場危機。全球皮革產業轉移已成定局,轉移的腳步正在加快。皮革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產業,在產業轉移過程中必將遵循從經濟發達國家或地區向經濟欠發達國家或地區轉移,從成本高向成本低的地區轉移的客觀規律。由單一皮革生產結構向向制革與制品、皮件、皮革化料、皮革機械、皮革五金等完整的皮革工業體系發展,形成產業集群。
當然,皮革企業首先應該端正心態,就要以正確的策略來開道。危機已過去,雖然政府強力支持制造業復興,但是&ldquo環保&rdquo二字仍是緊抓不放的。且從整個市場大環境來看,全球消費者對綠色生態產品的青睞與日劇增,發展新型皮革產業,建設生態皮革將成為未來皮革業的主要的發展趨勢,企業應該要把握住生態皮革這個大方向。建設生態皮革,將有效地減少污染的排放,促進資源的重復有效的使用,將企業由粗放型轉到集約型的道路上,為企業的持續發展出力。
品牌做為企業知名度和美譽度的集合,是企業獨特性的一個標志,沒有品牌也就沒有了發言權。現在很多皮革廠仍在依靠給國外品牌作貼牌度日,只能依對方的眼神度日,缺乏抗風險能力。安時,得點小甜頭,聊以度日,危時,只會先給別人墊背。皮革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應該走自主創牌之路,以品牌拓市,以品牌抗戰,外銷和內銷兼行,才能真正提供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2012年9月3日,中國皮革協會第七屆理事會第二次擴大會議在上海虹橋賓館召開。中國皮革協會理事長蘇超英出席會議并在會議上發表講話,他在講話中對皮革行業下半年發展情況作出預測,預計全行業工業總產值將保持15%左右的增長,出口將保持10%左右的增長。
針對出口問題,他指出,2012年上半年我國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業出口同比保持9.1%的增長,主要是由于各種成本的上升導致出口平均單價的上漲,而量方面,除非皮面皮鞋仍保持增長外,其他產品出口量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對皮革行業總體的發展態勢,他仍然較為樂觀。他認為,盡管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壓力,但隨著擴內需政策的加強、稅制改革的深入,將為消費市場創造寬松的外部環境;中西部地區的迅速發展,也為行業實現穩中求進提供了重要支撐。預計全行業工業總產值將保持15%左右的增長。
目前,毛皮企業已達109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9家,擁有自營進出口權企業63家,從業人員達到3萬人。2010年毛皮及制品行業工業總產值58.3億元,同比增長28.6%。世界著名公司ugg和西班牙革樂美等公司已入駐孟州與隆豐公司共謀大業。2010年隆豐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1.52億元,出口創匯1.53億美元,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羊剪絨生產加工企業。
出口創匯不斷增長。2010年孟州市毛皮及制品產業進出口大幅增長,占全市出口額的82%。不僅如此,孟州桑坡毛皮業先后開發出了羊剪絨、碳化羊毛等新技術,推出了高檔汽車座墊、羊毛被、服裝等30多種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裘皮系列產品,改變了原有的產品結構,逐步提高了毛皮產品的科技附加值,增強了市場競爭能力。
不過,目前,國內毛皮加工企業,大多數沒有自主品牌,靠貼牌生產,產品定價的主動權往往掌握在國外進口商手中,生產企業只能接到利潤很低的出口訂單,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利潤也越來越低。有專家指出,缺少自主品牌、出口適應能力差及出口退稅政策變化等因素,是影響毛皮出口的重要原因。
來源:環球箱包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