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今已成為國際公認的制造大國,但中國制造更多走的是引進、吸收、仿制之路,這種發展模式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產品創新不足、質量不穩,&ldquo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rdquo,&ldquo形似而神不似&rdquo,可靠性就是保證創新產品質量的&ldquo神&rdquo。
為神舟飛船做了
20多個關鍵可靠性試驗
2003年4月的一天,剛剛圓滿執行了&ldquo神舟&rdquo號飛船升空任務的總設計師戚發軔返回北京,一下飛機便帶領十余名神舟飛船的設計師風塵仆仆地趕到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將一個花籃敬獻在楊為民雕像前,感謝他領導的可靠性團隊為保證飛船發射成功做出的貢獻。
&ldquo從神舟飛船到天宮一號,我們都有參與。飛船上的關鍵設備在北航的可靠性試驗室中過一遍,成為了研制程序中的固定一環。&rdquo10年后,楊老師的昔日弟子、如今已是院長的王自力教授驕傲地對記者說。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射可靠度是0.97,這個新鮮、陌生的技術名詞,隨著歷次載人航天工程發射的現場直播,走進了中國普通人的視野。也許人們不清楚可靠性的具體含義,但可靠性對載人航天工程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就連搭載記者的出租車司機都說:&ldquo天宮一號在天上飛了那么多天,一點毛病都沒出,太可靠了!&rdquo
&ldquo神舟飛船和天宮一號上的20多個關鍵設備,每次發射前的可靠性試驗就是在我們試驗室做的,很多次試驗按進度要求都安排在春節期間,大年三十晚上,我們試驗室的教職員工都要加班工作。&rdquo回憶起那些往事,學院總師康銳教授十分激動。&ldquo越是像載人航天工程這種完全是&lsquo中國創造&rsquo的產品,對可靠性技術的需求就越迫切!&rdquo康銳斬釘截鐵地說。
向大飛機、高鐵等
項目提供了技術保障
可靠性工程最初的工作是以&ldquo運七&rdquo飛機定延壽和&ldquo殲七&rdquo、&ldquo殲八&rdquo飛機的可靠性增長補課為切入點,進行可靠性理論和技術的工程實踐。其后,可靠性技術全面介入我國新一代戰斗機&ldquo殲十&rdquo型號研制,北航可靠性與系統工程學院教授和專家對&ldquo殲十&rdquo飛機進行了長達16年的技術支持和跟蹤服務,并摸索出一套&ldquo設計預防、試驗暴露、綜合評價、基礎保證&rdquo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ldquo我們的產品雖然整體上滯后于美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但也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可靠性技術發展道路,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就。&rdquo學院總師康銳說。
&ldquo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實踐,我們的可靠性研究已經從說服、推介階段,發展到了行業主動來咨詢,并要求提供技術保障的階段了。&rdquo學院科研副院長趙宇教授說,&ldquo比較著名的工程包括國產大飛機c919、高鐵車輛制造項目,以及民用行業的華為、中興、長虹、海爾、三一重工、徐工集團等多個企業,可以說,可靠性技術已經介入到了國家工程的方方面面。&rdquo
向中國創造提供
系統的可靠性解決方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發展迅速,中國已成為世界制造工廠。我國一直處于&ldquo質次價廉&rdquo 商品輸出國的尷尬地位。例如,可靠性和大修壽命已成為影響我國工程機械產品競爭力的主要問題,據統計,我國出口的某工程機械產品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僅為150&mdash300小時,不及國際水平的一半。
為扭轉這種局面,中國企業確立了走&ldquo自主創新&rdquo和&ldquo優質優價&rdquo之路,可靠性技術也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可靠性系統工程能力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某個企業市場上的產品可靠性提高一倍,維修保障費用減少一半,其取得的社會經濟效益將是巨大的。
&ldquo可靠性系統工程是一門&lsquo與故障作斗爭&rsquo的學科,與其他傳統專業一樣,需要相應的專業理論和技術支撐,要用定量指標度量,進行設計分析和試驗驗證。而置于產品研發前期的可靠性工作,會實現產品的再造,使其脫胎換骨。&rdquo學院院長王自力對記者說。
今天,以北航可靠性與系統工程學院為代表的國內各行業的可靠性研究與應用,已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企業依靠可靠性提高產品質量,減少產品故障發生,預防各種事故災難,已經取得了重要成效。
&ldquo我們的宗旨就是協助中國企業在走向&lsquo中國創造&rsquo過程中構建可靠性系統工程能力,為企業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消耗,縮短研制周期,增強經濟效益提供解決方案。實現了這四個目標,企業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就有了立足之本,應對經濟危機就有了可行之路。&rdquo王自力說。
來源:中國工程機械商貿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