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9日),中心城區徐匯區發布首批區級“繡花”標準。這些標準涉及公共服務、公共安全、公共管理三大領域,共計10項具體指標。以標準管理破題,回應民生所需,進一步完善“像繡花一般精細”的城市管理、社會治理。
堅持高標準引領,注重在細微處下功夫。當下,徐匯區將充分發揮全市首批區級標準試點區的先發優勢,力爭將標準嵌入社會治理各領域、各環節,不斷提升科學化、精細化和智能化水平。
公共文化配送“在線下單、點評”
優質的公共服務是城市的最大魅力,也是最強軟實力。此次十大區級標準中有4項涉及公共服務領域,精細暖心、靈活便利、多元復合將成為公共服務的關鍵詞。
比如,《“鄰里匯”建設和運行管理規范》,這項標準細化了鄰里匯的布局要求、建設要求、運行要求、管理要求等。如明確構建三級聯動新體系:在每個街鎮建成1-2個鄰里匯的基礎上,向上延伸建設1個區級鄰里匯,打造鄰里匯“旗艦店”;向下以5分鐘生活圈為半徑,分批建好304個居民區鄰里匯。標準強調,鄰里匯內部空間“體現家庭式的整潔溫馨氛圍”。
《公共文化配送工作服務規范》將原本散亂的項目整合為文藝演出、藝術導賞、展覽展示、培訓輔導和特色活動5大類型690個項目,明確可以通過“徐匯公共文化配送平臺”進行選單、點單、接單、評價的一條龍掌上點餐服務。這套“在線下單”的文化點單配送系統,充分滿足了群眾“我要看”“我來選”“我來評”的文化需求。
區行政服務中心此次出臺了《行政服務中心零差別受理綜合窗口服務規范》和《行政服務中心24小時自助服務大廳服務規范》2項標準,從綜合收件到統一發證的每一環節,對前、中、后臺的工作職責、分工及流程每一細節,都予以明確規范;針對政務服務“機器換人”的特點,明確軟硬件配置和12項功能運維管理,構建了智能化服務的支撐體系;通過明確涉及29個部門654項政務服務內容和要求,形成了標準化服務的保障機制。全面提升企業群眾辦事的便捷度、體驗度和滿意度。
藥房也將掛上星級
很多人常會選擇到家門口藥店選購藥品。但面對星羅棋布、規模不一、店招各異的藥房,選擇哪一家成了困惑。此次徐匯區市場監管局編制出臺《藥品零售企業安全監督量化分級管理規程》,據此標準,執法人員可以按需查詢、快速找到特定的檢查項目,提高藥品監管效率。藥店的監管和公示有了一把毫厘分明的標尺。
此外,這項標準首創了藥房的“星級管理”,根據執法人員動態檢查結果量化評估,將藥房分為五個星級,只有零缺陷的藥房才能被評為五星藥房。市場監管部門將對一、二星藥房加大監督力度,對五星級藥房則確定較低的檢查頻次,實現監管資源最有效的利用。評出星級藥房后,區市場監管局將統一制作公示牌,張貼在藥店顯著位置向社會公示。這項標準也將倒逼藥房不斷完善質量管理體系,提升自身服務管理水平。
武康大樓有了定制照明方案
城區品質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座城市的繁榮和活力。此次出臺標準中有4項涉及公共管理領域,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不斷提升管理的能級。
區綠化市容局編制出臺《風貌區景觀照明管理規范》,充分考慮衡復、龍華歷史風貌區域特點,注重量體裁衣、因地制宜,實現文脈的延續和可讀,同時也努力提高一個城區的辨識度。
比如標準中明確“宜采用地面、低空、高空等不同層次的照明方向,豐富功能照明的空間美感和人性化設計效果,與周邊環境、建筑風格、歷史文化肌理相適應”。在古剎龍華寺,它的光效要求莊重肅穆,符合龍華風貌區歷史宗教底蘊;在衡山路商業區,照明效果著力體現出現代感和人文氣息;而始建于1924年的武康大樓,由于有居民居住,通過科技創新、設計創意、智能控制來凸顯夜景特色,既不破壞歷史文化風貌,也讓居民在這樣的燈光中感受到生活的舒適度。
區建交委編制的《工地圍墻建設與管理規范》則個性化定制了不同道路區域的圍墻設置方案,比如,對人流量較大、商圈周邊的徐家匯天橋工地的圍墻,著重增加景觀段,并建議使用燈箱廣告;對人流量較少且道路寬敞的濱江工地,著重景觀段與宣傳段的等比例配比。因地制宜的方案,使不同路段的工地在墻體設計上更好地融入城市整體景觀。
針對住宅小區,此次區房管局編制的《老舊住宅小區物業管理服務規范》將老舊住宅小區物業服務細分為五個等級,涵蓋綜合管理、清潔衛生、秩序維護、綠化養護、設施設備維修保養等,建立健全三級指標體系,既體現了全市要求的“規定動作”,又融合了徐匯特色的“自選動作”。該標準更強調兼容性、精準性、適用性、長效性,成為老舊住宅小區物業提升管理服務、增強居民安全感的“指南針”。
來源:文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