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新農村建設政策推動,給農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先是“村村通”政策,各個村莊里的泥濘小路變成了公路。后來又實行了“戶戶通”政策,將公路鋪到家家戶戶門口。最近又有一項政策叫做“村村亮”。也就是說,農村現在各條公路上也裝上了路燈。這就意味著以后晚上回農村,公路上再也不適合黑漆漆的了。這本是一項好政策,但是政策落實后,村民們卻高興不起來。這是為什么呢?
450 >
其實再村里修路燈的本意是好的,在安裝的時候,村民們都高興的說:這下好了,以后晚上去串門回來之后就不用擔心走夜路看不見了。城里的親戚朋友開車過來的時候也安全。但是剛一實施,村民卻發現了許多不便利的地方:
710 >
首先,村村通路燈是太陽能發電的,這就造成路燈的電流不穩定的情況。特別是冬天,路燈白天沒有吸收到充足的陽光發電,到了晚上自然光線不足,加上農村土地開闊,安裝的路燈間隔太遠,所以每個路燈光線投射出來最多只能照到路燈底下那一小塊位置。遠遠一看,一條漆黑的主干道上有幾點幽幽的燈光,但是其他小路上依舊一片漆黑。路燈安裝了卻沒起到多大作用。
450 >
其次,村村通政策下安裝了兩種路燈。兩種路燈各不相同。一種是國家撥款安裝的綠色農村項目建設路燈。這種燈是不需要收費的,也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太陽能發電路燈,電費也不需要農民支付。但是還有一種,農民家門口不是主干道,理應是沒有路燈的。但是為了方便,農民會花錢請人額外修幾盞路燈到門口。這種路燈所產生的費用需要農民自己承擔。后面農民覺得路燈不亮,這錢花的不值。
450 >
最后,在一些偏遠地區,路燈的后期維修工作沒有做好。維修維護路燈也是需要很大一筆費用的,有些地方財政充裕,路燈壞了還會維修一下,但是有些小地方,經濟薄弱,所以當地負責人也只好對壞掉的路燈“視而不見”,時間長了,村里能夠照明的路燈就越來越少了。
710 >
不管怎么樣,這項政策歸根結底是便民政策,只是在農村推行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就像最初的“村村通”政策一樣,因為缺乏維護,所以新修的公路不到兩年全部爛掉了。其中有多方原因,但是政府依然在繼續改進。包括這次的農村路燈,即使不好,但證明國家依然在對農村生活環境改善努力。所以我們也不能全盤否定。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村村亮”政策也會成為一項人人叫好的政策。
450 >
有人說農村閉塞,所以村民不能起到很好的監督作用,導致新農村建設政策再推行過程中屢次達不到應有的效果。也有人說路燈多一點就好 ,最好是能和城市中路燈一樣,這樣才能照亮農村主副干道。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意見。
來源:360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