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以來,我國并網風電裝機以87.4%的年均增長率步步攀升,至今年6月達到5258萬千瓦,已然躍升為全球第一風電大國。
然而就在裝機量一路飆升的同時,曾經一統天下的外資風機制造商的市場份額卻直線下滑,由最高的75%下降至10%,而取而代之的,正是中國本土的風機制造商。
甚至有人將在本土風機制造商沖擊下外資的這種重大逆轉,形容為從天堂到地獄的隕落。
事實上,在經歷了五六年的狂飆突進后,近兩年來我國乃至全球的風電行業都進入了明顯的減速期,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統計,2011年我國新增裝機同比就減少了6.9%。
在產能過剩、并網受限、棄風嚴重、設備價格下跌、質量問題頻發等諸多不利因素的沖擊下,整個風機制造行業的日子都不太好,企業發展速度下降、毛利率收縮、凈利潤紛紛下滑。
以本土風機巨頭為例,華銳風電和金風科技上半年的凈利潤同比分別下降了96.25%和83%。而與2009年的43家相比,2011年我國風電整機供應商已減至29家。
但顯然,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外資風機制造商的境況要更為突出一些。而在各種&ldquo退出&rdquo、&ldquo收購&rdquo傳聞及&ldquo瘦身&rdquo消息的渲染下,其處境之尷尬更是呼之欲出了。
是走,是留,是單打獨斗,還是呼朋引伴,是擺在每一個外資風機制造商面前的大問題。
賣掉工廠 蘇司蘭撤出中國
而內外資的這種此消彼長,最具有標志性的事件,莫過于亞洲最大的風機制造商蘇司蘭退出中國市場了。
就在不久前,印度風電集團蘇司蘭將其在中國的風機制造子公司&mdash&mdash蘇司蘭能源(天津)有限公司轉讓給了中國電力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轉讓費約6000萬美元,雙方已經簽約。蘇司蘭集團公司主席圖希爾·坦提將之稱為&ldquo針對中國市場,我們正重新制定戰略。&rdquo
事實上,其中國戰略的大規模調整很早就已經開始了。去年9月,以&ldquo貿易保護主義越來越嚴重&rdquo為由,蘇司蘭在中國的另一家風機子公司&mdash&mdash德國瑞能公司宣布退出中國市場,并關閉了其在內蒙古包頭的瑞能北方風電設備有限公司。
這家曾位居全球前十大風機制造商之列的企業,2007年被蘇司蘭收購。盡管2008年就在華豎起了其第一臺風機,但在過去幾年內,該公司在中國僅獲得200兆瓦訂單。
而早在去年初開始,蘇司蘭(天津)的退出傳聞也不絕于耳。縱然在不斷地削減雇員和降低成本,但蘇司蘭在中國仍然不能扭虧。
針對各種傳聞,該公司曾一再聲明稱,絕不會退出中國市場。與此同時,該公司首次啟用了華人擔任中國區ceo努力爭取中國市場,且嘗試改變營銷策略,與中國風電開發商合作,共同開發海外項目等。
但頹勢難掩。其在中國市場的訂單和新增裝機不斷下降,市場也在大幅萎縮。
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的統計,2011年,該公司在中國的新增裝機容量僅為96.2兆瓦,其市場排名也已然跌至20名,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僅占0.5%。
2006年進入中國市場時,該公司可謂躊躇滿志。在尚未賣出一臺風機時,就在天津投資6000萬美元建立了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年產能為1000兆瓦的總裝廠。
但中國風電的爆發式增長,卻并未成為該企業的機會。在短暫的輝煌后,其技術、機型的老化一直都被業內所詬病,而在中國風電快速發展的2010年,其中國區掌舵者缺位竟達大半年。
&ldquo前幾年主要是國內風機市場供不應求,但這幾年國內大批風機制造商崛起,紛紛以性價比搶占市場,而蘇司蘭的風機又沒有太大優勢,再加上這兩年風電行業整體的情況都不太好,它的訂單自然不理想。&rdquo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秘書長祁和生告訴記者說。
節節敗退 恩德欲放棄單打獨斗
盡管早在1995年進入中國風能市場,并于1998年在中國建立了合資企業,生產600千瓦的風機,但這家德國風機制造商恩德公司也難逃節節敗退的命運。
根據風能協會的統計,2008年,該公司在中國的新增裝機容量為1 44兆瓦,占當年新增總裝機的2.31%;2009年,新增111兆瓦,市場份額下滑至0.8%;而到了去年,其在中國的新增裝機僅為49.5兆瓦,還不到排名第一的金風科技的七十二分之一,且連續兩年新增裝機都未能進入前二十名。
盡管尚未得到證實,但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于訂單不理想,苦苦支撐的恩德也一直都在裁員減壓。
去年10月,該公司向中國及亞洲市場高調推出了其2.5兆瓦系列風機,并為了實現本地化,擴建了其位于銀川的整機組裝工廠且加大了對東營葉片廠的投資,但到目前為止其市場并不容樂觀。
今年4月,該公司發布消息稱,在中國獲得了一筆30兆瓦的風機訂單,到年底前為中國海岸地區的電站安裝2.5兆瓦級的風機&mdash&mdash而據其公開信息顯示,這是今年以來恩德在中國市場獲得的惟一一筆訂單,而且據稱該訂單還來自此前的老客戶。
盡管是全球最大的風力發電設備市場,但自去年以來,中國風電市場持續不景氣,風機需求大幅降低,風機價格也不斷下跌,整個風電制造行業都比較低迷,恩德亦是如此。
這家一路走來都不緊不慢的風機制造商,終于有些著急了。
事實上,為擴大中國市場的占有率,西門子、通用電氣等風電設備企業已與中國的機械設備制造商成立了合資企業。而認為在沒有伙伴的情況下難以在中國市場上生存的恩德,顯然想步西門子和通用電氣的后塵。
早在去年初的年度業績發布會上,恩德就曾表示,&ldquo由于政策原因,外國企業很難單獨開展業務&rdquo,而為了繼續擴大在華業務,恩德將在年內在華設立合資企業。而為了在機械制造行業尋求潛在的合作伙伴,該公司還拋出了&ldquo恩德愿成立德方占股49%、享受中國本土企業待遇的合資公司,面向整個中國市場銷售產品&rdquo的條件。
盡管合資之事隨后沒了下文,但迫切希望能在中國市場有所突破的恩德并不甘心,并于不久前再次拋出了繡球,并轉向了開發商。
日前,在接受采訪時,恩德公司總裁jürgenzeschky坦承,由于在中國地區的生產工廠所消耗的資金額極大,因此公司短期內需要一個投資商。
據悉,恩德公司此前正和中國一家獨立建設風電站的國有電力公司談判,雙方也已于5月份完成了對對方企業的審核,但時至今日,雙方尚無發布確切消息。
一再瘦身 維斯塔斯或牽手三菱重工
因為財務狀況堪憂,世界最大的風機制造商維斯塔斯或將牽手日本三菱重工。今年9月初雙方已開始協商合作事宜。有消息稱,三菱重工將向維斯塔斯注入資金,以換取其部分核心技術。
自2007年以來,全球風電產業一度成為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產業,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保持著近30%的高增長率。但過去幾年間,金融危機及之后經濟危機帶來的滯后反應開始在風電產業顯現。
盡管繼續穩固其全球市場第一的位置,但在風電行業增速明顯放緩的背景下,來自風車之國丹麥的維斯塔斯也深陷財務危機,而這也引發了種種收購傳聞。故事的另一主角先后涉及中國的風電制造商華銳風電、金風科技和明陽風電等,盡管最終被證明并不屬實,但維斯塔斯當前的尷尬處境可見一斑。
就在8月22日,為應對激烈競爭和市場減速,該公司宣布了今年的第二輪裁員計劃,將在全球范圍再裁員1400人,而早在今年1月,該公司就全球裁員2335人,其中包括中國的400個職位;6月,維斯塔斯還向中國公司天順風能出售了其位于丹麥瓦德的風機塔筒工廠。
而在中國市場,維斯塔斯也進行了一系列的重組,不但將中國區與亞太區合并,還關閉了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的工廠,終止了千瓦級風機的生產。
隨著開業三年多的呼和浩特工廠停止運營,其v52-850千瓦和v60-850千瓦風機全線停產,而850風機于2009年高調推向中國市場時,曾被稱為維斯塔斯為中國市場量體裁衣的典范。據稱,工廠關閉將導致300~350名員工崗位受到影響,占維斯塔斯中國員工的10%左右。
而上述維斯塔斯中國區從亞太區分出和呼和浩特工廠開業,也均在2009年。此時,該公司剛剛經歷了2008年的高速增長,并取得了新增裝機容量比上年增長30%、在中國累計風機數量已經達到了1500多臺的好成績;當時中國亦成為其三個最重要的、增長最快的市場。
但伴隨著中國風機制造商的快速崛起,這家風機制造商的市場份額也在逐年下滑。
數據顯示,2010年維斯塔斯在中國市場新增裝機容量892.1兆瓦,占中國當年新增總裝機的4.7%,排名第六;2011年新增裝機661.9兆瓦,占中國新增總裝機的3.8%,排名第八;與此同時,其累計裝機份額占比也由2010年的6.5%、排名第4,下降到2011年的5.7%、排名第五。
組織構架調整也罷,業務重組也好,很顯然,這家老牌風機制造商正在積極謀求轉型,在風機技術之外,也將關注重點放在了解決方案及服務上。
&ldquo現在,我們也要把軟實力做得更好,比如提供優質的服務,&rdquo維斯塔斯中國首席運營官鄭宗功日前告訴記者說。
而這種服務,即通過長期的服務協議、持續的產品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