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是一筐黃瓜。
這可不是一筐普通的黃瓜。它們是由騰訊人工智能實驗室ai lab團隊的成員協同國內外農業專家和學生,使用ai(即人工智能)在荷蘭一間溫室里種植出來的黃瓜。
它們和我們平常在菜市場買的黃瓜有什么區別呢?放大了圖片看看... ...其實也沒啥區別。依然是大家熟悉的黃瓜,可蒸煮,可煎炒。
這筐黃瓜的誕生,要從一個國際挑戰賽說起。
今年3月,荷蘭著名的高等學府瓦赫寧根大學面向全球人工智能團隊,發起了一場線下真人實景大型農作物養成與模擬經營類挑戰賽――種黃瓜。
它設定的挑戰目標是:在限定4個月時間內,在指定的無差別的溫室內,利用傳感器和攝像頭,獲取溫室氣候、作物發育情況等數據,加入自己的模型或機器學習算法,遠程控制作物生長。
最終,根據生產出的黃瓜產量、資源利用率和收益來評判獲勝隊伍。
如果挑戰賽的規則理解起來費勁,可以回想一個熟悉的場景。
710 >
這場挑戰賽吸引了來自15個國家的14支團隊參與。其中不乏微軟(sonoma隊)和英特爾(deep_greens隊)這些著名的互聯網科技公司。
整個種植中幾乎沒有人工操作。像澆水,通風、光照、施肥這些工作,都是由人工智能ai自動收集環境數據,通過深度學習和計算,進行判斷和決策,再驅動溫室里的設備元件完成。
710 >
這也是這一次大賽最富有挑戰性的賽點,也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標:要人工智能種植,而不是人工種植。
710 >
710 >
710 >
根據主辦方從凈利潤、可持續發展和ai策略三個維度計算的最終數據顯示,igrow隊交出了一份優異的成績單。它在黃瓜產量、質量、資源利用率上,均表現十分出色。在整個過程中,它只利用了主辦方配置的有限的傳感器,采用了生物防治系統。
12 月 12 日,本次大賽結果揭曉。這個種黃瓜的跨國聯合團隊憑借這批黃瓜和優秀的黃瓜ai種植技術,獲得了“ai策略”單項第一名、總分第二名的成績。
小編帶大家回顧一下
其實,騰訊早就瞄上農業這塊“沃土”。
710 >
農業是塊大蛋糕,騰訊早就在謀劃農業這步大棋。
2016年4月份,騰訊公司正式對外發布了“互聯網+農業”整體解決方案,并面向全國尋找合作伙伴。該整個方案由“‘為村’扶貧計劃+社交媒體推廣農技平臺+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針對農特產的旅游電商‘騰訊優品’”構成。
在今年4月7日,騰訊宣布正式養鵝,人工智能生態鵝廠在貴州貴安新區落成,正式入局養殖業。
首批將入駐0只貴州平壩灰鵝,后面將逐步擴大養殖規模至20萬只。騰訊自主研發的t-block(騰訊積木)技術,可實現實時動態的可視化管理和遠程操作。騰訊人工智能將提升鵝廠飼養效率和實行鵝性化管理。騰訊的人臉識別團隊正在研發鵝臉識別,以實現精細化管理。為打破鵝與人的溝通壁壘,更好了解鵝的需求,騰訊翻譯團隊已經著手研發“鵝語翻譯”。同時,騰訊人工智能醫學影像產品“騰訊覓影”,也將對鵝的疾病進行早篩、早診、早治。
之后,騰訊開始探索人工智能在種植業領域的應用,用人工智能種黃瓜,并且拿下國際人工智能溫室種植大賽亞軍。由此可見,騰訊采用人工智能涉足農業是長期的布局。
710 >
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字面上或許難以理解,我舉個通俗的場景,輔助大家理解。
父母能在一群孩子中一眼識別自己的娃,除了本能,還有對自己孩子音容相貌和行為舉止的記憶。孩子精神狀態不好,父母基本會判斷出娃是累了還是生病了。
那如果養1000個娃?一定會崩潰!
假如有一個機器人,它的大腦是這1000個娃的媽媽的聚合體。它能準確識別每個娃,并提出照料娃的合理建議,這個機器人便是人工智能機器人。
現實中父母的判斷,是來自對娃的了解以及行為舉止的分析,而對于人工智能機器人來說,道理其實一樣,只是它把這些都收錄成了數據,它的判斷是基于大數據分析。
除了騰訊外,眾多互聯網企業早已經開始人工智能在農業方面的探索。例如,阿里云et大腦養豬、京東養豬等。相信人工智能在農業領域會實現更多過去不敢想的事情。
來源:360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