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電影等藝術作品往往是普通接觸人工智能的第一載體,是人工智能概念普及的重要手段。國內大眾對人工智能的認知可追溯到1996年郭達和的小品《(,)趣話》,蔡明在小品中扮演一個具備感知能力的機器人,與郭達進行了一番有趣的對話,小品播出引發了國人對機器人的熱議。2001年,電影導演拍攝的《人工智能》更上一層樓,該電影從賦予機器人情感這個角度審視ai未來可能帶來的影響,影片大獲成功并引起了對ai更廣泛的關注。
隨著算力(云計算)、算法(深度學習框架)和數據(網帶來的數據積累)三個領域的進步,人工智能(尤其在專用細分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17年google推出的阿法狗(alphago)戰勝了人類圍棋冠軍,這表明在圍棋這一細分專用領域人工智能已完全超越人類,與專用場景對比的是,在多場景通用類領域(類似《人工智能》電影中的機器人大衛)人工智能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人工智能已在安防、教育和醫療等多個領域展現實力,隨著5g網絡的鋪設,無人駕駛也有望成為現實,展望未來,人工智能還會在各種場景落地開花,給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站在投資角度,二級市場缺乏純粹的人工智能標的,出潤考慮,上市公司更多聚焦于能夠帶來現金流的專用人工智能,比如安防、醫療和教育。相比應用場景類人工智能,市場更愿給通用類人工智能更高估值,近年來一級市場人工智能標的估值水漲船高,商湯科技、格靈深瞳等公司多輪融資屢創新高。近期,國家有意推出科創板,這對人工智能產業來說是一大喜訊,預計隨著科創板的推出,會有一批優秀的人工智能標的上市,市場缺乏通用類人工智能投資標的情況將會改善。(本文作者: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研究管理部 雷志勇)
來源:和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