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第一代中國光伏產業在歐美受阻之際,在深圳舉行的第十四屆高交會傳來捷報,可取代晶硅原材料的第二代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聯合香港中文大學,自主研發成功高效低成本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裝備、工藝及產品。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光伏太陽能實驗室主任肖旭東團隊研制的銅銦鎵硒太陽能電池效率已達到18.7%,邁入國際領先行列。
銅銦鎵硒太陽能薄膜電池的制造成本之所以低于硅晶太陽能模塊,是因為吸收太陽光的半導體薄膜由低成本的銅基材料組成。它薄于2微米,僅是硅晶結構的百分之一;以玻璃為基礎的薄膜模塊無需硅片復雜的生產工藝,也不用串連個別電池,整體模塊工藝在一套生產線上實現;生產能耗低,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也縮短了能量回報周期。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光伏太陽能研究中心自2008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自主創新開發高效低成本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裝備、工藝及產品。目前,該中心承擔了深圳市首個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ldquo新型銅基化合物薄膜太陽能電池相關材料和器件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rdquo,并在銅銦鎵硒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突破,研發完成了國內第一套完全自主開發的銅銦鎵錫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裝備,并調試成功;設備在工藝上創新,在世界上第一次采用三步法工藝,結合測溫監控組分來制備大面積銅銦鎵硒電池組件的流水線裝備;制備的銅銦鎵硒太陽能電池效率達18.7%,邁入國際領先行列。項目成果已經在廣東省科技廳組織下通過驗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來源:互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