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前三季度造船業三大指標全面下降。業內人士認為,造船行業的低迷局面可能將持續一段時間,在此背景下,行業新一輪&ldquo洗牌&rdquo或不可避免。
三大指標下降
數據顯示,1~9月,全國造船完工量4158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8.5%,其中海船為1236萬噸;新承接船舶訂單量1541萬載重噸,同比下降46.9%,其中海船為632萬噸。截至9月底,手持船舶訂單12090萬載重噸,比2011年底手持訂單下降19.4%,其中海船為4034萬修正總噸,出口船舶占總量的83.7%。
業內專家認為,目前歐美等經濟體仍未擺脫低迷困局,國際貿易需求萎縮,市場疲軟。世界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制約了航運業發展,加劇了船舶業的困難。
對此,中國船舶重工新聞發言人孫波表示,盡管目前船舶行業低迷,但部分船企今年仍有訂單可以維持,&ldquo2013年才是真正考驗我國造船業的時候。&rdquo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行業低迷狀況的持續,造船行業新一輪整合不可避免,行業或將出現大規模整合重組現象,部分研發能力弱、不主動轉型的企業將遭淘汰,一些實力較強的企業則可能獲得新的發展優勢。
幾家歡喜幾家愁
2012年7~9月,中船重工的凈利達到10億元,同比上升8%,但因考慮到季節性原因,環比上一季度卻下降32%。
不過業內專家指出,中船重工全年凈利難以呈現同比上升趨勢。第三季度,中船重工營業收益為11億元,同比上升16%,1~9月的銷售毛利率達到15.1%。
另一家國企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在第三季度的凈利潤7048.89萬元,與去年同期的5.57億元相比大幅下降87.34%;營業收益從去年同期64.3億元下降到57億元。
該公司稱,由于造船行業整體持續低迷,公司經營受到較大影響。公司2012年在建船舶及相關產品價格與上年相比有較大幅度下降,預計今年實現的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有較大幅度下降。
業內人士認為,以中船重工為例,該公司的建造船型不限于商船,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多元化經營,因此可以很好的克服目前的危機。
轉型升級成必然
中國船舶工業協會分析,目前不穩定的市場,使造船業進入整合期。國際造船新規加快執行,質量技術要求更加嚴格,新船訂單越來越集中到少數有實力的船廠。
2012年盡管全球造船業訂單數量與去年同比下降50%,但是訂單總金額下降的幅度僅有10%,原因是高附加值船舶的增量彌補了三大類傳統船舶訂單的下降。
對此,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祖遠表示:&ldquo2012年開始的傳統船舶業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還將持續,中國亟待從造船大車間轉型為造船大國。&rdquo
&ldquo高附加值船舶增量的受益者顯然是技術相對先進的國家,如韓國三星造船等企業就在液化天然氣船市場占據主導地位。&rdquo徐祖遠說,&ldquo未來航運業競爭將集中在標準制定領域,中國需要在新的綠色節能標準中取得話語權。&rdquo
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常務副局長陳愛平稱,我國海事系統、船檢機構、中國船級社將研究制定綠色船舶建造規范,建立實施船舶能效與排放統計分析制度等,引導船舶設計、建造和運輸行業朝著綠色環保的方向發展。
據悉,我國船舶&ldquo油改氣&rdquo工程已經有序推進,清潔能源已開始在船舶上應用。
此外,民營船舶企業也在不斷調整生存方式。
國內遠洋金槍魚船、魷魚釣船和秋刀魚船等專業捕撈船舶發展迅速,我國沿海不同地區的遠洋漁業對漁船具有多樣化的市場需求。針對這些需求,一些設計企業正在加強漁業船舶的技術開發和儲備。專家表示,漁船更新建造得到了國家政策的支持,船舶設計企業應加強與業務所在地區相關主管部門的溝通,調查作業漁場特點,了解漁民需求,逐步在漁船開發方面打造出品牌。此外,加大對特種工程船、海工輔助船、海上風電專用設備等的技術開發力度,避開常規運輸船設計市場的競爭,也是民營設計企業應對危機的一條出路。
對于目前民營船舶設計企業面臨的困境,上海市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鐘震德認為,這些企業將經歷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在當前形勢下,如果企業仍采用舊的運營模式,從事技術含量低的常規船舶設計業務,或參照現有圖紙進行簡單的修改,那么其未來的發展勢必難以為繼。民營船舶設計企業必須加強創新能力建設,積極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不斷提高設計水平,樹立自己的品牌,才能走出困境,很好地&ldquo活下去&rdquo。
來源:互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