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過去幾年,在度過了短暫艱難的起步期與摸索期后,從2006年至今,中國風電行業經過飛躍式發展,短短數年間,躍居世界前列。國內風電設備制造企業規模迅速擴大,2011年全國已有4家整機制造企業&mdash&mdash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東方電 氣、聯合動力,躋身全球裝機量排名前十,涵蓋技術研發、零部件制造、整機組裝、檢測認證、風電場開發建設、配套服務的產業鏈初具規模,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風電產業體系,在國際風電市場中的競爭力不斷提高。
然而,在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主任李俊峰看來,高速增長的背后也有隱憂。&ldquo首先是企業發展速度下降,效益下滑,其次是并網難和消納難的問題日漸突出,第三是質量等原因引發了一系列問題。&rdquo
據悉,風電機組制造產業鏈主要涉及整機制造、零部件制造、涂料、原材料供應等多方面。我國風電設備制造剛剛起步,許多風電機組關鍵零部件以外購專業廠商的產品為主,但由于供應緊張和機組利潤逐漸攤薄,致使不少整機制造商開始自行嘗試生產關鍵零部件。這也給中國風電設備制造帶來了質量的考驗。
根據中國風能協會出版的《2010中國風電產業地圖》的一項針對59家整機制造企業的調查顯示,到2010年末,整機企業對技術門檻較高的齒輪箱、軸承和變流器采用外部采購的比例較高,基本達到了80%葉片和發電機外部采購的比例則相對較低。正是在一些關鍵零部件上較為依賴進口,致使我國每生產一臺機組都需要支付高額的專利使用費。因此,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認為,我國風電企業仍需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建立自主知識專利,&ldquo要根據自身在專利戰中所處的地位、研發能力和經濟實力選擇實施專利戰的方式,主動、靈活地加以應用,力求贏得勝利。&rdquo
而在風電整機制造企業中,對于是否必須自產零部件的觀點和實踐大有不同:有的意圖采用全產業鏈模式,有的盡量利用外購零部件進行生產,有的則采用兩者結合的方式滿足生產需要。據悉,作為風電產業的后入者,三一電氣整機關鍵部件除了軸承外都是自主研發,并逐步實現規模制造。有業內人士認為,在整體設計的前提下去制造零部件,有利于零部件之間的匹配,保證了風電機組的質量。況且風電機組的標準運行期為20年,如果一些零部件廠商的存在時間達不到20年,這都將成為風電場業主的后顧之憂。作為產業鏈較為完善的整機企業,三一電氣這類企業擁有較強的實力保證,可以解決整機到零部件的售后質量問題。
和三一電氣一樣,國內的運達風電也堅持自主研發所不同的是,運達風電將主要研發精力集中在控制系統、新型風電機組和細分市場上,除了軟件部分的控制系統,運達風電的關鍵零部件基本上都采取外購方式。
運達風電研發中心主任潘東浩曾經表示,在企業規模未能達到一定量級的前提下,零部件生產廠并不是整機企業的優質資產。&ldquo壞處是哪怕外部有更好的零部件,也得全部或是一部分用自己的產品。換個角度來說,內部零部件廠就不必把產品質量做多好,因為上級整機廠一定要用這些產品。這就沒有了競爭,實際上對研發和后續產品是沒有好處的。&rdquo他認為,一些專做葉片的廠商之所以能把該產品做好,是因為其在給很多企業做配套,遇到和解決的各類問題較多。
來源:互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