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大力支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新接各類海工裝備訂單近50億美元(約315億元人民幣),并在產品種類方面實現了明顯突破,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巡視員曹剛近日在2012中國海洋工程國際研討會上表示,我國海工裝備制造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未來幾年的發展前景被普遍看好,但同時也要看到該行業所面臨的諸多挑戰,要加快發展海工裝備制造業,必須推動多產業協同發展,堅持&ldquo總裝和配套、研發和制造兩個并重&rdquo的原則,走產業化、專業化、國際化&ldquo三化&rdquo結合的道路。
風頭正勁
今年年初以來,全球海工裝備市場基本延續了去年旺盛的發展勢頭,成交十分活躍。據英國克拉克松公司統計,前三季度,全球海洋工程裝備新訂單總金額約為325億美元。我國海工產業也保持了快速發展的勢頭。據不完全統計,前三季度我國海工總裝制造企業累計承接海工裝備制造或改裝訂單近50億美元。&ldquo其中,大部分訂單來自國際市場,產品種類也明顯增多,這說明我國海工裝備制造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正在不斷提高。&rdquo曹剛說,從產值情況看,根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的統計,前9個月,我國海工裝備制造總產值同比增長了17.8%,出口同比增長45.6%。
&ldquo我們認為,盡管目前全球經濟形勢不樂觀,但市場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仍在持續增加,國際油價仍在高位運行,未來還有可能進一步走高。在這種情況下,鉆井平臺等各類海工裝備特別是深海裝備供不應求,其在國際市場上的日租金不斷上漲。因此,國內研究機構都非常看好未來幾年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前景。&rdquo曹剛指出,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戰略,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不斷提升;同時,我國在海洋權益保護方面也面臨諸多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力發展海工裝備制造業對于我國開發利用海洋、提高海洋產業綜合競爭力、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推動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維護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多措做強
&ldquo在看到機遇的同時,大家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海工裝備制造產業還面臨著諸多挑戰。&rdquo曹剛說,從產業自身發展角度看,我國海工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產業體系不健全、經濟規模和市場份額小、研發設計和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依賴國外、專業化制造能力和本土化配套能力不足、核心設備和系統依賴進口等諸多問題。&ldquo這些問題不解決,我國海工裝備制造業發展勢必受制于人,很難做大做強。&rdquo為此,曹剛建議,要加快發展海工裝備制造產業需重點從以下三方面推進。
首先,推進多行業協同聯動,實現共同發展。海工裝備制造業具有明顯的跨專業特色,系統集成度高,涉及油氣資源勘探技術、船舶及海洋結構物設計技術、油氣加工處理技術、動力和電力技術等多個領域。因此,發展海工裝備制造業需要船舶行業、石油石化行業、鋼鐵行業、機電設備行業等多個行業共同努力,協調發展。
其次,堅持&ldquo總裝和配套、研發和制造兩個并重&rdquo的原則。海工裝備的高附加值主要體現在其關鍵系統和設備上,一座價值2億美元的400英尺自升式鉆井平臺,僅鉆井系統一項的費用就高達5000萬~6000萬美元,占裝備總價值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因此,發展海工產業時要特別注意總裝和配套并重的原則,絕不能在關鍵系統和設備研制方面有所落后,進而成為制約產業做大做強的瓶頸。同時,要堅持研發和制造并重,加大對核心技術的研發力度,提高專業化制造能力。我國海工企業不但要能承擔一些加工制造的分包項目,還要朝總承包方向發展,努力提高自身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地位,牢牢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再次,要走產業化、專業化、國際化&ldquo三化&rdquo結合的道路。曹剛說,一是要將海工裝備制造業與國家戰略需求、國內外市場需求相結合,如果僅停留在科研層面而不能形成經濟規模,就不可能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應有的帶動作用。二是要努力掌握核心關鍵技術,形成品牌企業和品牌產品,否則就不可能具備國際競爭力,更不可能做大做強。三是要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海工企業的人才標準、經營和運作都要實現國際化,通過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提升產業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
來源:互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