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日前落下了帷幕,會議強調要&ldquo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rdquo,提出的轉方式、調結構、抓改革等關鍵詞令人印象深刻。這些決策給明年全國經濟工作確定了&ldquo基調&rdquo,作出了部署,對船舶行業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長期的指導性,全行業必須認認真真地學習領會會議精神,堅定不移地付諸實踐。
經過1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船舶工業規模迅速擴大,國際地位顯著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綜合競爭力有了較大提高,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然而,當前我國船舶工業面臨的形勢,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指出的,傳統產業產能過剩是必須面對的挑戰。一方面,國際海事界對船舶節能減排、綠色環保等要求大幅提高,市場所需船型正向節能環保型船舶轉移,對船舶工業的技術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對船舶工業的滯后影響正日益加深,市場需求不足,船價大幅下跌,加上勞動力、原材料等成本不斷上升,我國船舶工業過于依賴要素投入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整合、消化、淘汰過剩產能的任務十分艱巨,行業持續穩定發展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要實現持續健康發展,整個行業必須對轉型升級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認識。目前,世界經濟已由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調整期,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爭得訂單,求得生存和發展,船舶企業必須徹底摒棄以往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發展方式,轉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的集約型發展方式。只有加快建立現代造船模式,加強精益管理,采取一切措施不斷提高生產效率,讓同樣的資源創造出更大的效益,船企才能抵消勞動力、資源成本上升帶來的風險。
要實現持續健康發展,關鍵是要深化產業結構調整。要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工作重點,制訂有針對性的調整和化解方案。應該看到,對我國船舶工業來講,產能過剩主要是結構性過剩,因此,只有主動適應市場變化,進行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企業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船舶企業特別是骨干船企要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進一步優化三大主流船型,提高高技術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的設計和建造能力,實現產品結構升級;要注重激發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加快科技創新,加強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大力拓展非船業務和非生產性服務產業。只有加快改革步伐,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形成船舶產業發展的新動力、新體系、新優勢,才能真正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取得實效,才能保持和擴大市場份額,增強抵抗風險的能力。
令人欣喜的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僅指明了未來工作的方向,也給船舶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從國際環境看,船舶工業如同中國整體發展一樣,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基本判斷沒有變,我國船舶工業產業基礎雄厚,依然具有勞動力、技術、資本、市場等綜合比較優勢;擴大船舶出口的大趨勢沒有變,我們完全有條件推動船舶工業再上新臺階;堅持多元發展的大方向沒有變,船舶工業擁有雄厚的多元發展的技術基礎。同時,會議提出的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的政策,將給船舶工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建設海洋強國,需要大量海洋軍事裝備、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海洋維權裝備、遠洋漁業捕撈裝備、海洋科考裝備等;隨著會議提出的改善民生理念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娛樂用游艇、豪華郵輪等需求將會明顯增長。這些內需將給船舶工業度過市場低迷期、實現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此外,會議強調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努力拓寬實體經濟發展的融資渠道,切實降低融資成本等,有望給船舶工業發展創造更好的金融環境,提升其國際競爭力。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等行業主力軍,一直在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追求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在加強科技研發、創新商業模式等方面邁出了較快的步伐,引領著整個行業的發展。然而,與我們面臨的復雜多變的環境相比,與建設造船強國的艱巨任務相比,全行業轉型升級力度還遠遠不夠。明年是全面貫徹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現&ldquo十二五&rdquo目標的關鍵一年,也是多個國際海事標準開始實施的一年。要想做好明年的各項工作,全行業必須扎扎實實地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各級干部要&ldquo講實話,干實事,敢作為,勇擔當,言必信,行必果&rdquo,咬定&ldquo十二五&rdquo總目標不動搖,為建設造船強國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來源:互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