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 靜
從2016年3月alphago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讓人工智能走進大眾視野算起,在兩年多的時間里,人工智能應用呈現爆發式增長。
“去年業內談論的焦點還集中在技術本身,今年關注的方向就成了‘賦能和落地’。”人工智能服務商云從科技聯合創始人溫浩如是說。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居全球第二,專利申請數全球最高,預計到2020年,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可達1億元到1800億元。
即使在全球領域,中國企業在人工智能實際應用上的努力也有目共睹,今年11月召開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發布了15項“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包括360安全大腦、小米面向智能家居的人工智能開放平臺、京東智能供應鏈技術服務平臺、百度阿波龍自動駕駛開放平臺等多項國內企業主導的人工智能研發成果入選。
從識別“出發”
汽車擋風玻璃后擺著一個看似普通的攝像頭,但只要司機對著攝像頭連打兩個哈欠,儀表盤上提示“疲勞駕駛”的紅燈就會亮起,車載屏幕上同時跳出彈窗提醒。這是曠視科技研發的智能車載識別系統,可以用來監測司機的行為,保障駕駛安全,而這項技術的基礎就是人臉識別。“包括人臉識別、物體和場景識別、文字識別等,計算機視覺技術是目前人工智能領域最為成熟的技術之一。”曠視科技副總裁謝憶楠告訴記者。
人工智能技術分為兩大類,感知和認知。主打圖像與語音識別的感知類應用,在現階段最為成熟。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的5.6萬名中小學生今年下半年用上了教普通話的人工智能“老師”。這個應用基于語音識別技術,能夠對孩子們的發音進行智能評測、打分、并反復糾音。好未來集團總裁白云峰對人工智能“老師”的教學效果頗為滿意:“一個月里,大山里的彝族小朋友就掌握了200多個常用詞匯的普通話標準發音。”
刷臉支付、實時翻譯、智能音箱……“接地氣”的感知類人工智能應用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它們也成為普通人與人工智能相遇相知的“起點”。
識別這件事有多重要?它不僅給普通人的生活提供方便,更讓很多行業面貌一新。醫療行業是圖像識別應用最為集中的領域之一。“拿早期肺癌來說,一個肺部ct檢查掃描圖片數量通常超過200層,人工閱片費時費力,‘騰訊覓影’的人工智能醫學圖像分析能力,能精確定位3毫米以上的微小肺結節,對其良惡性判別敏感度達到85%,特異度高達90%。”騰訊智慧醫療產品中心副總經理周旋表示。
制造業同樣在被“識別”改變。
杭州點石服飾2000平方米的廠房里安裝了20多個攝像頭,這些攝像頭每天進行不間斷掃描,通過機器視覺來識別生產過程,并將其數字化。阿里巴巴淘工廠總經理袁煒告訴記者,這是阿里巴巴淘工廠改造的第一家數字化工廠,攝像頭干起了過去跟單員的工作,時刻向訂貨方“報告”訂單進程。
向智慧“進軍”
如果說感知技術是讓人工智能應用幫助人們完成繁瑣的工作,那么認知技術,則是讓人工智能應用真正提供建議和決策支持,成為人們的“外腦”。百分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劉鈺就表示:“對于使用機器智能的企業和機構來講,終極的智能都是能夠解決問題的智能。”劉鈺告訴記者,正是由于在人工智能決策系統上的技術積累,百分點剛剛成功完成e輪5億元融資,“資本市場同樣看好人工智能在認知和決策上的應用”。
人工智能的“智慧”,來自基于大數據的精準分析。人工智能和數據挖掘已經開始為餐飲商家提供決策服務。口碑公司ceo范馳表示,一方面,通過點餐數據,可以告訴商家80%的用戶點了哪些菜,哪些菜可以從菜譜里拿掉;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還可以幫助商家綜合考慮消費者的偏好、消費能力和日常平均客單價,“3年時間里,我們形成了一套滿減的營銷方式,總體來說有很大效果”。
人工智能的“智慧”,讓其不僅能成為“建議者”,甚至成為“預言家”。“挖掘采油機是油田的重要設備,一出問題整個油田生產就要停下來,但過去只有設備出了問題才能維修。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建立預測模型,告訴油田的管理者每一臺挖掘機在哪個時間點、哪個零件有可能出現什么故障。”國雙科技首席技術官劉激揚表示。
人工智能的“智慧”,也讓人們可以與其攜手,開創出新的方向。最早與人工智能結緣的圍棋項目就是如此。今年4月底,圍棋人工智能應用“絕藝”成為國家圍棋隊訓練的專用ai,國家圍棋隊總教練俞斌坦言:“有些過去我們天天在下的常用定式,人工智能會判斷有一方不太好,現在就真的沒人再下。依靠人工智能,圍棋開辟了新的道路。”
安全“未雨綢繆”
“人類很難看出這兩張圖片有失真,覺得它們一目了然,就是秒表和宇宙飛船,但讓人工智能‘看’,它會覺得這兩張圖片都是蘑菇。”國際安全極客大賽旗下的極棒實驗室總監王海兵手持兩張圖片說,“這就是所謂的‘對抗樣本’,它攻破了人工智能的識別系統。”
人們對人工智能應用的安全憂慮,一方面來自于全新技術帶來的全新挑戰,對抗樣本就是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中遇到的新問題。中國智能應用聯盟副理事長國秀娟表示:“根據我國去年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人工智能將成為基礎性的賦能技術,滲透到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人工智能技術本身還存在相當大的未知性,在發展中到底會面臨怎樣的安全挑戰,沒有人能準確預測。”
另一點憂慮在于,人工智能的介入,讓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彼此融合而可能產生的安全問題。王海兵表示:“想象一下,如果有逃犯利用‘對抗樣本’,在臉上貼幾個點,智能攝像頭就不會發現他,或者有人對路上的交通標志略作修改,無人駕駛車輛就會作出錯誤的判斷。”杭州安恒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范淵也表示:“采用人工智能這樣的新技術,從數據產生到數據采集、數據傳輸,再到數據的分析和使用,每一個環節都可能產生新的安全風險。”
幸運的是,人工智能本身也在幫助人們筑起防御之墻。亞信安全通用安全產品副總經理劉政平就表示:“人工智能技術在網絡安全中也在快速‘落地’,它可以在海量的日志中尋找有問題的幾條,在看似正常的行為中尋找異常行為,從而幫助網絡安全廠商‘大海撈針’,從事后追溯擴展到事中干預乃至事前預判。”
“目前人工智能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我們要未雨綢繆,重視人工智能的風險管控,需要從法律、管理和技術等多方面來揚長避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如是說。
來源:中國經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