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和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當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已成為促進區域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重要途徑之前提下,作為全國唯一的裝備制造業示范區,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向著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的目標發起&ldquo總攻&rdquo,引發廣泛關注,社會意義重大。借助創建之契機,開發區不斷加快產業升級、延伸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實施環境改造、促進生態修復&hellip&hellip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鐵西裝備制造將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實現雙贏的生態之路。
2012年11月19日,《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規劃》通過國家環保部、商務部、科技部組織的專家論證,成為東北地區首個通過國家三部委組織論證的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這是繼獲得&ldquo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暨裝備制造業發展示范區&rdquo、&ldquo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rdquo、&ldquo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rdquo、&ldquo國家科技進步示范區&rdquo、&ldquo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rdquo、&ldquo十佳國家級開發區&rdquo等一系列殊榮之后,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鎖定的又一具有戰略意義的新目標&mdash&mdash&ldquo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rdquo。
如今,開發區為實現這一目標已經邁出了節能、低碳、生態化可持續發展的第一步,力爭2013年底提前驗收,初步形成生態工業園區運行機制和框架,初步構建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區域工業共生網絡,充分顯現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帶動作用;再用5到10年的時間,進一步夯實生態工業基礎,鞏固創建成果,確保生態工業沿著低碳、循環、綠色之路可持續發展。
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夯實創建之基礎
所謂&ldquo生態工業&rdquo,是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功能,建立起相當于生態系統的&ldquo生產者、消費者、還原者&rdquo的工業生態鏈,通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從傳統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生產發展模式轉變。
其實,早在2002年6月開發區與鐵西區合署辦公開始,開發區便朝著&ldquo生態工業&rdquo的方向發展,開發區為搬遷入區的企業設置了這樣的&ldquo門檻&rdquo: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如果不進行升級改造,降低能耗與污染,將被拒之門外,而效益不高的企業也不得進入開發區。由此,衍生了一些諸如鑄造、冶煉等企業的某些車間不得不進行重組、升級改造、入園建設,以此降低對環境與土地的污染。企業的搬遷不是簡單的位移,而是實現了由內而外質的變化--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此舉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的創建奠定了基礎。
2006年,以開發區為龍頭的沈西工業走廊開發建設全面展開,數控機床、通用石化裝備、輸變電裝備、工程機械、重礦機械和汽車及零部件等一大批優勢產業做強做大;通過引進世界500強企業和做精做活中小企業,延長了產業鏈條,形成了基礎配套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建設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高附加值和替代進口的世界級產品;通過高強度、大投入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集中污水處理廠和熱電聯產項目全部投入運行,環境污染集中控制能力顯著提升,開發區成為了國家唯一的裝備制造業發展示范區和國家唯一的現代建筑產業核心區,提出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時機成熟。
2010年,在先進裝備制造業聚集區、現代建筑產業核心區、服務業發展特色區&ldquo三區&rdquo產業格局基本形成的基礎上,鐵西區委、區政府提出&ldquo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rdquo的目標,此目標一經提出得到了開發區管委會的高度重視,并以此作為提升老工業基地向新型工業化轉型的重要抓手,列入我市創建國家生態市的重點工程,納入全區&ldquo十二五&rdquo規劃,寫入區政府工作報告,把創建工作上升全區戰略,旨在舉全區之力,積極推進創建步伐,以此拉動和牽引全區生態化改造進程。
科學決策與謀劃提高創建之平臺
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創建工作得到了省、環保部門的支持和指導,嚴格按照《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管理辦法》,科學決策,重點謀劃,截至目前,24項指標已有19項指標達標。
規劃先行、優先設立了創建專項經費、優先安排生態建設資金、優先安排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開發區以&ldquo四個優先&rdquo提高創建平臺。同時,開展了基礎設施&ldquo共享化&rdquo、環境整治&ldquo規范化&rdquo、流域修復&ldquo生態化&rdquo、項目準入&ldquo綠色化&rdquo的&ldquo四化建設&rdquo。截至目前,用于基礎設施新建、擴建、改建項目的財政投入達到近百億元,全部實現了&ldquo九通一平”開展了大型熱源廠和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供氣、供熱能力已達到1640噸/小時,園區工業、生活廢水處理率達95%以上。加大了污水處理廠和污水處理設施、鍋爐脫硫除塵設施的運行監管,已安裝污水、煙氣在線監控設備33臺套;開展&ldquo煤改氣&rdquo清潔能源替代和鍋爐拆除并網&ldquo禁燃區&rdquo管理工作。重點打造10平方公里的兩河流域生態修復建設,渾河西峽谷一期工程生態廊道項目形成&ldquo一水、兩帶、六島、七節點、多廣場&rdquo的總格局,細河u谷生態廊道主要以公園和濕地建設為主,形成一套完整流域生態恢復體系。在新項目引進中,實行了從引資到選資的綠色招商、生態招商、產業鏈招商,為入區項目提供&ldquo政策規劃引導、提前介入指導、跟蹤服務督導&rdquo審批服務,鼓勵新興環保產業項目,截止2012年底已引入節能環保企業80家;禁止能耗高、排污強度大、產出低、不符合規劃和環保要求的項目入區,僅2010年至今已否決項目31個。此外,按照&ldquo政府主導,企業參與&rdquo的原則,開發區強力推進了清潔生產、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環境示范項目建設三項措施。目前,已有40家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審計,實施高中低費方案1000余項;55家企業通過了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10余家單位建成了中水回用設施;13家企業開展了綠色工廠、新型工業化、節能產品、綠色制造、循環經濟等環境示范項目建設。
來源:互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