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主辦的2018第二屆中國互聯網金融論壇在北京召開。據悉,本次會議“探索金融與科技融合發展之道”為主題,會上, 度小滿金融副總裁張旭陽發表演講。
鳳凰網wemoney訊 12月8日,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主辦的2018第二屆中國互聯網金融論壇在北京召開。據悉,本次會議“探索金融與科技融合發展之道”為主題,會上, 度小滿金融副總裁張旭陽發表演講。
張旭陽指出,未來商業模式會發生很大變化,除了提供產品和服務以外,數據+產品+服務+內容成為閉環,售后服務不是提供產品的終點,反而是提供產品獲得數據的起點。同時人工智能推動金融向智能金融轉變,成為新一代金融科技3.0核心的組成部分。
在人工智能推動下,智能金融可以隨時隨地隨人隨需提供服務,第一代風險定價方面更好地幫助我們做風險及時性管理,同時更好深刻理解用戶,驅動商業模式創新,拓展服務邊界,從而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獲得性。
張旭陽進一步指出,數據是成為新一代人工智能很重要的核心,而金融機構卻是金融大數據的核心。不僅是金融科技企業成為智能金融的主要部分,傳統金融機構越來越成為金融科技或金融創新重要的驅動力。
此外,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業務范圍從以往的支付、信貸向征信、保險、理財去擴展,服務對象從原來央行征信覆蓋對象向非央行征信覆蓋對象,在向中小微企業拓展。整體金融科技在不同的金融門類中、在不同金融服務階段中滲透到各個環節。
在分享完人工智能在推動金融向智能金融發展,推動數字普惠的發展后,張旭陽對下一步的發展,提出了幾個建議:
第一,平衡金融科技創新和風險的關系,要把整體金融科技分為兩大類技術類別:一是通用技術,可以為各金融環節提供底層架構,叫中性的技術。二是有可能會擴大金融風險波動率的技術。
對通用技術而言,可以在各層次鼓勵它們發展,包括智能客服、智能獲客、生物識別、機器學習和區塊鏈,對某些技術確實給我們帶來算法擁擠,或帶來加劇金融本身波動的技術,建議引入監管沙盒,防范潛在風險,提升準入門檻,通過前置性標準,使這種技術更好服務于金融企業,包括量化投資,包括可能大數據風控的分析。
第二,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應該強調制度的演進和技術進步共同發力。 很多時候行業內的進化始于技術,終于制度。隨著技術進步,金融制度相應安排也需要發生改變,以管控風險促進金融服務的模式演進,更好服務大眾和實體經濟。對此,一是建立個人投資賬戶體系。二是不斷完善小貸公司的監管制度。
最后,張旭陽總結道,人的金融需求、金融本質是亙古不變的,但是服務模式是常變常新的,未來幾年隨著技術發展,人和機器重新學習定義這個世界,重新創新這個世界,創建新的技術方式、新的商業模式、新的增長空間,在這個過程中,人工智能也會推動金融服務的不斷升級,去照顧更多的普羅大眾的金融需求,智能金融是有溫度的金融。(鳳凰網wemoney 趙夢男/編輯)
來源:鳳凰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