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發放了全國范圍5g中低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這也意味著5g商用的大幕已經徐徐拉開。
具體來看,中國電信獲得3400mhz——3mhz共100mhz帶寬的5g試驗頻率資源;中國聯通獲得3mhz——3mhz共100mhz帶寬的5g試驗頻率資源;中國移動獲得2515mhz——2675mhz、4800mhz——4900mhz頻段的共260mhz帶寬5g試驗頻率資源,其中2515——2575mhz、2635——2675mhz和4800——4900mhz頻段為新增頻段,2575——2635mhz頻段為重耕中國移動現有的td——lte(4g)頻段。
無論是從技術側的頻譜利用率,還是監管側的市場再平衡,這都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但并不是說這個方案完美,聯通和電信就面臨著td——lte清頻退網的煩惱,移動也面臨著接收的困惑。
1,明確頻譜已是迫在眉睫
頻譜資源是移動通信發展的核心資源,頻譜規劃是產業的起點,決定產業發展格局。
與絕大多數國家不同,我國采取的是分配而非拍賣的方式,來進行頻譜管理工作。所以說,政府監管部門在產業發展中處于非常核心的位置。可能是出于多方面的考慮,我國一直沒有明確sub 6ghz的頻譜分配,這在一定程度上給產業界造成了些許困擾。
我們這邊裹步不前,國際上卻是高歌猛進。特別是美國和韓國,都紛紛宣布了5g商用計劃,開始大力培育5g產業。在5g商用上,我們不能起個大早,趕個晚集。與其在實驗環境不斷測試,被動等待產業成熟,真不如放到現網環境,真刀真槍的用起來,用市場和需求來驗證并催熟5g產業。
正如中信證券在報告中所寫的,5g頻譜劃分方案確定,給5g建設奠定堅實基礎,給中國運營商的5g建設鋪平了道路,預計中國運營商可能2019年q1——q2將會啟動5g設備的集采工作。
2,頻譜分配符合現實與預期
在我國,頻譜分配絕不僅僅是考慮技術,也會考慮到三家運營商的平衡格局。
從技術角度來講,100mhz的連續帶寬是體現5g網絡能力的基礎。所以,政府不會將頻譜進行過度分割,進而造成碎片化而提升產業鏈成本。從市場角度來看,基礎實力雄厚的運營商往往承擔著培育產業鏈的重任,而稍弱的運營商往往可以得到更為成熟的制式與頻譜。
在這次分配上,這樣的思路得到了明顯體現。
中國移動無論是現網規模還是投資能力,都遠遠超過電信和聯通,如果再獲得成熟的3.5ghz,將會破壞現有的市場格局;所以,中國移動得到了產業鏈相對不成熟的2.6ghz。當然,中國移動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產業鏈成熟度。
在技術層面,雖然2.6ghz具備室外連續覆蓋的可行性,但是其上行覆蓋受限于終端能力及功率等,上行覆蓋能力較弱。另外,2.6ghz頻段被大量應用于td——lte網絡,如果重耕后用于部署5g網絡,那么就要進行4g/5g的混合組網,鑒于產業鏈的成熟度及組網的復雜度,需要慎重考慮。
當然,也不是說2.6ghz沒有好處。中國移動在2.6ghz上本來就有大量的td——lte設備,在5g建設中也將會有速度優勢。極端情況下,只需要對天饋系統和主設備進行升級,通過massive mimo可以大幅提高5g覆蓋能力,可以充分復用4g站址以及配套資源,獲得快速網絡部署優勢。
對于電信和聯通而言,雖然3.5ghz頻段較其4g主頻段1.8ghz明顯提高,較2.6ghz有部分提高,但3.5ghz產業鏈成熟度高。成熟度高也就意味著有規模效應,產業鏈具備成本優勢。而且,就算是3.5ghz,預期其5g基站數量可能是4g的1.5倍左右,以電信聯通的實力,尚具備投資能力。
3,一個小尾巴,電聯需要清頻退網td——lte
與5g頻譜的明確相比,這的確是個小尾巴,但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小尾巴,那就是電信(2635——2655mhz)和聯通(2555——2575mhz)需要各自騰退20mhz的tdd頻譜。
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在4g初期,為了體現對td——lte的支持,我國將d頻段(2——2690mhz)全部采用了tdd方式;而且,給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都分配了相應頻譜。初衷是好的,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電信和聯通并未充分利用該頻段,現網設備并不多,預估在萬站以內。
當然,利用率不高,并不是因為電信聯通不重視tdd,而是產業發展階段與市場需求決定的。那么,問題就出現了,電信和聯通什么時候完成清頻退網,又能從中國移動得到什么樣的補償呢?
來源: c114中國通信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